疫苗(Vaccine)

Print Friendly

疫苗(Vaccine)
新竹縣立竹東高級中學生物科何淑媛老師/國立台灣大學動物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由於免疫細胞具有記憶性,因此我們可以提前讓我們的免疫系統先「認識」某個特定的病原體,產生記憶性B細胞與記憶性T細胞,下次在遇到同樣的病原體時,就可以快速且大量的發生免疫反應,此即為疫苗的原理。

不過,早在我們瞭解疫苗原理的數百年前,人類已經開始應用這個想法了。在古代,天花是一個可怕的疾病,有很高的致死率,即使存活,也有嚴重的後遺症;但是有人發現若將天花患者皮膚因水痘而結的疙瘩取下,塗在尚未長過水痘嬰孩的鼻孔或傷口,這個嬰孩會出現類似天花的症狀,也有死亡的可能。但如果可以存活,那他一輩子就不會再得天花!再者,若疙瘩是來自天花症狀較輕微的人,嬰孩塗完那疙瘩的副作用也較輕。隨著絲路,這個「技術」傳到了西亞、土耳其及歐洲。1798年,英國醫師簡納(Edward Jenner)發現擠牛奶的女工會從牛隻得到類似天花的病但症狀輕微許多,而且這些女工也是終身不會得天花,所以他研究由牛身上的牛痘接種到人身上,結果大大降低了天花的傳染性與致死率。1950年,世界衛生組織決定全面性接種牛痘預防天花。1979年,天花成為第一個由地球絕跡的傳染病。疫苗(vaccine)一詞,就是來自痘病毒(vaccinia),也就是牛痘病毒(cowpox virus)的一種。

在19世紀,巴斯德(Louis Pasteur)研究出將微生物的製品處理過後,可以增強動物對抗此具毒性的微生物的能力,例如把感染狂犬病的兔子的骨髓加以乾燥處理,或是將炭疽桿菌加熱,可用在預防人的狂犬病或是羊的炭疽熱上,獲得很大的成功,因此被尊為「免疫學之父」。

目前的疫苗製作,可分為以下幾種方法:
一、減去毒性的活病原體:如天花疫苗、沙賓疫苗等。
二、死的病原體:如沙克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三、類毒素:如白喉疫苗、破傷風疫苗等。
四、病原體部分成分(莢膜、表面抗原):如肺炎疫苗、腦膜炎疫苗等。
五、遺傳工程疫苗:如B型肝炎疫苗、瘧疾疫苗等。

疫苗接種的成效,可由其血漿檢體中抗體的量,也就是「抗體力價」來判定。第一次接觸抗原或疫苗後,會產生原發性的免疫反應,初期幾天不易偵測到抗體,之後抗體力價會緩緩增加,在達到高峰後會逐漸下降。在第二次接觸到具有同樣或類似抗原的病原體時,就會出現續發性免疫反應,力價會快速上升,並遠遠超越原發反應的最高峰,如此身體才可得到足夠的抗體來對抗疾病。

參考資料:Roitt、Brostoff、Male原著,陳豪勇鑑修,王聖予、陳建和編譯,免疫學,第五版,2002,藝軒圖書出版社。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4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