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傳記:195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赫爾曼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二)

Print Friendly

化學傳記:195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赫爾曼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方成瑋碩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赫爾曼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

最早發現於1919年,當他和同事邁耶描述,疊氮與三苯基膦反應疊氮膦。這種反應-通常被稱為 施陶丁格反應-產生疊氮膦產量高 (如下圖所示)。有一段時間在卡爾斯魯厄,後來來到蘇黎世,施陶丁格開始研究有關橡膠的化學,對於橡膠非常大的分子量是使用物理方法量測像是利用拉烏爾和範特霍夫方法。

 相反於當時的思想,施陶丁格提出了一個里程碑式的論文發表在1920年的橡膠和其他聚合物質,如澱粉,纖維素和蛋白質的長鏈分子藉由共價鍵相連短重複單元。換言之,聚合物像回形針鍊一樣,由小組成部分的聯繫。在1920年,施陶丁格決定離開安全的避風港和著名的古典有機化學轉變領域到高分子科學。施陶丁格的創業精神促使他擺脫了傳統思維的典型有機化學,推進新的革命思想。1926年,他在阿爾伯特路德維希在弗賴堡大學被任命為主席,在那裡他奉獻他的所有努力,建立和擴大高分子科學的前沿。他的研究課題包括天然橡膠,纖維素,合成聚合物,如聚甲醛,聚苯乙烯,聚乙烯氧化物,施陶丁格認為是模型系統,用於更複雜的生物聚合物。如埃米爾菲舍爾和海因里希維蘭德認為測量高分子量唯一明顯的價值由於小分子聚合成膠體。起初,大部分施陶丁格的同事拒絕接受小分子可以共價鍵連接在一起的可能性,進而形成高分子量的化合物。由於米爾豪普特正好說明,在20世紀初,由於分子結構和鍵結理論沒有得到充分理解部分的事實。在20世紀30年代,進一步的證據支持施陶丁格的假設出現。高分子量的聚合物膜滲透法確認,並經施陶丁格的測量溶液中的粘度。赫爾曼馬克利用X射線衍射研究了聚合物提供長鏈分子的重複單位的直接證據。以及合成工作領導者卡羅瑟斯表明,聚合物如尼龍和聚酯可用簡單的有機反應來獲得。施陶丁格的突破性澄清性質的高分子量化合物他稱之為Makromoleküle。施陶丁格本人看到了這一學科的長期潛力,然後才完全實現。 “這不是不可能的,”施陶丁格巧妙地評論說,1936年,那遲早會被發現的方式編寫的人工纖維,合成高分子產品,因為產品的強度和彈性的天然纖維完全依賴於他們的宏觀分子結構也就是說,他們的長螺紋狀的分子。施陶丁格成立了第一個高分子化學雜誌在1940年和1953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的他的發現在該領域的高分子化學。他的開創性研究已經給了世界上無數的塑料,紡織,高分子材料等產品更是讓消費者負擔得起的,有吸引力和樂趣。

參考文獻:
1. http://acswebcontent.acs.org/landmarks/polymer/life.html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rmann_Staudinger#cite_note-mul-1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8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