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定律(Beer’s Law)的限制

Print Friendly

比爾定律(Beer’s Law)的限制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學士生張育唐/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比爾定律,又稱作比爾──朗伯定律(Beer-Lambert Law),是一個光學基礎定律。當光穿透樣品溶液時,光的吸收度(A)與吸收係數( )、光徑長(l)、濃度(c) 三者均呈正比:A=lc

然而,比爾定律並不適用各種狀況,只適用在某些前提與限制下:
1. 溶液必須是一個均質的溶液,不能存在不均勻的現象。
2. 溶液當中的分子彼此之間不互相作用,例如稀薄溶液。
3. 溶質分子不會因入射光的照射而進行反應。
4. 溶液必須是澄清的,也就是說不能產生散射現象。
5. 僅考慮光的吸收,忽略光的散射、反射等行為。
6. 光源使用單色的平行光。也就是每一束光是相同的波長,且通過相同長度的介質溶液,因為莫耳吸收係數會隨著波長而有所不同。

當測量條件不符合上述前提,以比爾定律計算出的結果就會出現大幅誤差。例如由於濃度的增加,而造成溶液當中組成成分的改變,使得吸光係數並非恆定。例如在水中鉻酸根離子與二鉻酸根離子遵守下列的平衡反應:

鉻酸根是黃色的,而二鉻酸根是橙色的。當改變二鉻酸根濃度時,即隨著所添加二鉻酸根的量,二鉻酸根的實際濃度並不會隨添加量等比例上升,部份的鉻酸鉀會因 平衡轉變為二鉻酸鉀,故單純考慮添加二鉻酸根量所得之溶液濃度和吸收度無線性關係。這時可以透過等吸光點(isosbestic point)的特性配合比爾定律來求得正確的值。等吸光點的特點是,在這個波長下,平衡中兩物種的莫耳吸收係數相同,若平衡中兩物種的總濃度維持恆定,則 得到下列的關係:

ε=ε12
c=c1+c2
A=ε1 bc12 bc2=εbc

在這個情況下,即便物種的濃度比例不斷改變,但總體而言依然能夠符合比爾定律。而兩物種平衡之等吸光點的決定,我們可以透過改變溶液的濃度或pH值,來進行全波長光譜的測定;則可以得到必然有一個點,其莫耳吸收係數是不隨濃度或pH值改變的。

濃度增加也會造成溶液折射率的改變。一般而言當溶液濃度超過0.01 M時,溶質分子彼此之間的電子雲會逐漸靠近,產生排斥、極化(polarization)的作用,引起光通過溶液的速度改變,造成溶液折射率變化。因為莫耳吸收係數是折射率的函數,所以折射率的改變也會導致莫耳吸收係數的改變。故高濃度溶度中吸收度和和濃度的關係需要透過下列的公式來修正:

其中n為溶液在該濃度下的的折射率。在多成份溶液中,雖然吸光溶質的濃度很低,然而當其他非吸光溶質其濃度高時,它們的電子雲同樣會發生交 互作用,影響溶液的折射率,同樣需要修正比爾定律。除此之外,針對一些較大的有機分子,它們受溶液環境影響的程度較大,即使濃度不到 0.01 M,也需用修正後的比爾定律。

然而也有一些誤差與溶液濃度無關,例如由於光度法本身的限制,儀器設計與實驗方法選擇也會導致比爾定律的不適用。一般的儀器為了可以調整光源的波長,因此 大多使用可發出連續光譜的光源。而此時必須使用一些光學儀器,如稜鏡、光柵(grating)、單光鏡(monochromator),或是濾鏡 (filter)等濾除其他波長的光,僅留下單一波長的光。但是在技術上,必然只能做到讓一段小範圍波長的光通過 。然而不同的波長之間,其莫耳吸收係數通常是不同的,這樣對於吸收度便有著一定程度的誤差。因此在決定吸收波長的時候,通常採用最大吸收波長 (maximum absorption wavelength,λmax)作為光源使用的波長。若是當波長的範圍 太寬時(使用較寬狹縫),即便是取了最大吸收波長,依然有可能會造成誤差;這是因為在最大吸收波長兩側的莫耳吸收係數比較低,因此若是將這一段波長的吸收 全部平均,是會得到吸收度A的負偏差。除此之外,寬狹縫除了讓吸收度下降之外,還會讓吸收光譜的解析度下降。

另一個由儀器引起比爾定律的誤差為歧光(stray light)。歧光是光學儀器當中,經過散射或反射,才打到樣品槽的光,或是外界逸入儀器當中進入偵測器的光。 這些光並不是按照原先光學儀器的規劃進入偵測器的,只要逸入相當於光源1%的光進入偵測器,那麼就相當於A = 2時偵測器所接收到的光,即便是A = 1的待測溶液,也會有著4%左右的偏差;在較高濃度的情況下,此一偏差是相當大的。因此在設計光學儀器時,除了使光學路徑能夠暢通外,同時也要確保儀器內部完全不會有外部的光進入。

參考資料:
1. Skoog, D. A.; Holler, F. J.; Crouch, S. R. Principle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6th ed.; Brooks/Cole: Belmont, 2007; pp. 336-342.
2. Harris, D. C. Quantitative Chemical Analysis, 7th edition;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2007; pp. 381-382.
3. WIKIPEDIA–Beer–Lambert law  http://en.wikipedia.org/wiki/Beer%27s_Law
4. Millikan, G. A. J. Physiol. 1933, 79(2), 152–157.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3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