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核電荷

Print Friendly

有效核電荷 (Effective Nuclear Charge)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學士生張育唐/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有效核電荷 (Effective Nuclear Charge or Apparent nuclear charge):在一個原子中的任一顆電子(經常是指最外層的價電子),其所實際受到原子核所帶有的正電荷的作用力的大小。

根據原子理論,原子核所帶有的正電荷等於原子核內質子數總和,原子內電子的數目等於質子的數目。當原子序增加,質子數增加,電子受到的原子核內的正電荷吸引力應該同步增加,但是實驗發現,外層電子受到的原子核吸引力並沒有隨質子數的增加變大,這是因為外層電子與原子核之間還經常會有內層電子,內層電子與外層電子會有同帶負電而產生的排斥力,這個斥力與原子核給予的引力抵銷,降低了原子核的正電荷對外層電子的影響力。

例如,最簡單的氫原子,因為只有一個質子和電子,有效電荷為1;氦原子有兩個電子和質子,電子間存在著斥力,其有效電荷比1大。就好像是內層的電子「擋住」了外層的電子,因此這一個效應稱之為屏蔽效應或遮蔽效應(Shielding effect)。而扣除屏蔽效應所阻擋的吸引力,剩下的吸引力,就相當於有效核電荷所給予該電子的吸引力:

有效電荷 Zeff = 原子序Z – 電子間斥力效應s  (式一)


一般而言,對於最內層的電子,屏蔽效應所造成的有效核電荷縮減是微乎其微的,有效核電荷比較大,受原子核吸引力大;而對於外層的電子,這個屏蔽效應就較為明顯。而兩電子之間的相互位置關係也會影響到遮蔽效應。例如位在同一層主量子數(principle quantum number,n)相同,角量子數(azimuthal quantum number,l)相同或不同的,遮蔽的比率都有所不同。

根據(式一), Zeff為有效核電荷,Z為原子序,即原子核內的正電荷數,s則為該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電子平均數量,可以看做遮蔽的效率。例如像是對於價電子而言,這個數字即為價電子的數量。然而考慮不同位置的遮蔽效應不同,吾人通常會利用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克拉克‧斯雷特(John Clarke Slater)所提出的斯雷特定則(Slater’s rules)此一經驗式來大致估計電子的有效核電荷,利用下表可以計算遮蔽率,1 為完全遮蔽:

 表一 

其中 Δn 為該電子之主量子數與遮蔽電子之主量子數之差;Δl 則為角量子數之差。例如以鐵原子(電子組態:1s22s22p63s23p63d64s2)為例,可以分別計算其各層的有效核電荷,此處以4s與3d兩組態為例:

4s: s = 0.35 × 1 + 0.85 × 14 + 1.00 × 10 = 22.25, Zeff(4s) = 3.75
3d: s = 0.35 × 5 +                + 1.00 × 18 = 19.75, Zeff(3d) = 6.25

 


參考資料
1. Slater, J. C. Phys. Rev. 1930, 36, pp. 57-64.
2. Wikipedia—Effective nuclear charge  http://en.wikipedia.org/wiki/Effective_nuclear_charge
3. Wikipedia—Slater’s rules  http://en.wikipedia.org/wiki/Slater%27s_rule

There are 2 comments for this article
  1. John Wu at 21:10:13

    想問一下,這兩句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s則為該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電子平均數量,可以看做遮蔽的效率。

    ……例如像是對於價電子而言,這個數字即為價電子的數量。

    謝謝您的答覆!!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9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