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學的發展(Genetics)-下

Print Friendly

遺傳學的發展(Genetics)-下
台中市雙十國中自然領域王淑卿教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摩根的研究成果可歸納為三項: (1)基因位於染色體上,是遺傳的基本單位,基因的突變會導致演化。 (2)某特定基因存在於X染色體上,Y染色體上則無對應的基因座(genetic loci),例如眼色基因(eye- color gene; white eye gene)。
(3)果蠅紅眼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且為顯性,突變後會產生隱性的白眼基因。 雌果蠅(XX)必須兩個等位基因皆突變為隱性,才會出現白眼雌果蠅;而雄 果蠅(XY)只要一個等位基因突變為隱性,就會出現白眼雄果蠅。此理論即今之性聯遺傳(sex-linked inheritance)。
摩根曾質疑達爾文的演化論和孟德爾的遺傳法則,但經過長年鍥而不捨的實驗,他提出的「染色體–基因–性狀」之關聯性,奠定了遺傳學(genetics)、發生學(development)、演化論(evolution)三大領域的基石,開拓二十世紀現代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之範疇。 1937年,美國布萊克斯利(A.F. Blakeslee)以秋水仙素誘導產生多倍體曼陀羅。繆勒(H.J.Muller)利用X光照射果蠅誘導產生大量的突變種,以進行各種遺傳研究;又發現幅射線X光會導致生物突變而致病或死亡。因對遺傳學發展有偉大貢獻而獲得1946年諾貝爾生物或醫學獎。


1948年,繆勒提出「遺傳學是研究基因之科學」,將遺傳學研究由染色體層級帶領至基因層級,此外他進一步研究基因的物理性質與化學結構,以及基因與生物代謝和發育的關係。至此,染色體學說已發展至基因遺傳學的另ㄧ巔峰。 1953年,美國華生(James Watson,1928~ )和英國克里克(Francis Crick,1916-2004)發現DNA雙螺旋構造(DNA double helix)將遺傳學的發展從基因再推向另一個DNA分子遺傳學的新範疇,二十世紀成為基因時代(the century of the gene)。二十一世紀,2000年「賽雷拉公司」(Celera Genomics)和人類基因體組織(HUGO)先後發表人類DNA序列的圖譜,使基因時代邁向另一個新紀元,科學界稱之為「後基因時代(Post-genomic era)」的來臨。

 遺傳學的發展(Genetics)-上、中、下之參考資料:

1.Compbell, NA and Reece, JB (2002) Biology (6th.ed.) Chap. 8. Membran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2.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gor_Mendel

 3.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Darwin

 請參閱 遺傳學的發展(Genetics)-上、中閱讀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7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