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為什麼比較短?—西曆的由來及演進歷史﹝上﹞

Print Friendly

二月為什麼比較短?—西曆的由來及演進歷史﹝上﹞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傅怡雯研究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傅學海副教授責任編輯

還記得國小的數學課,老師在台前講的口沫橫飛的教大家計算時間、日期及月份的時候嗎?老師教導大家「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並且不斷的要求大家背誦「一月大、二月小、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的時候,你有沒有懷疑過「為什麼七月大之後,八月也大?」,或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二月只有28天,即使是閏年也只有29天?」

為什麼要制定曆法?

當人類的社會從家族發展成小聚落,再發展成大村莊的時候,我們需要有統一、方便的方式來計數日期及年,告訴大家什麼時候春天來可以播種,什麼時候慶祝豐收或其他節慶,冬天來臨之前要準備禦寒衣物及實務,於是人類因為這些生活上的需要,而開始制定曆法。

組成曆法的基本單位—日、月、年之間,最容易觀察到的是「日」的變化,太陽東升西落叫做一日﹝現在我們知道這是地球自轉所造成的「周日運動」﹞,接著可能開始有人注意到夜空中看起來最大的天體—月亮,月面有時圓,有時缺,且每天升起的時間不同,並且是有規律的,最初人們認為是以30天為一個循環,但之後經過長久的觀察發現,大約以29.5天為一周期較正確。而這三個基本單位中,最難觀察,也最麻煩的,就是「年」了,這也是制定曆法中最關鍵的事,要能明確分別出春夏秋冬一個循環後,下一個春天什麼時候來,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到底一年一年間的循環該在哪裡結束呢?

最初,人們使用繩結來估計,每過一天就在繩子上打一個結,最後發現,相鄰兩個冬天之間所打的結數差不多,每在繩子上打了這麼多個結之後冬天就來了,但這樣的繩結式曆法是很粗糙的,漏打多打也無法知道,顯然的不夠客觀、科學。後來有觀察力較敏銳的人發現,用月相的變化來計算「年」似乎是可行的。而現今我們所使用的西曆是從古羅馬人的曆法來的,其中經過幾次修正與變革,包括努馬曆、儒略曆,才變成現在的格里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西曆。

從古羅馬曆到努馬曆

古羅馬人最早使用的曆法,就是觀察配合月相周期的太陽曆,一年有十個曆月, 1、3、5、8月為31天,其他六個月皆為30天,故一年總共是304天,最後還有60多天是年末休息日,直到草木萌芽時,以祭神儀式開啟第二年。到西元前713年,羅馬第二個國王—努馬,參考希臘的曆法對羅馬曆法進行改革,一個朔望月的周期約是29.5天,故取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次月相變化,六大月六小月共354天。也就是說努馬曆要將古羅馬曆多加50天,但因羅馬人認為雙數不吉利,所以加了51天之後,一努馬年是355天。

 

二月(February)為什麼比較短?—西曆的由來及演進歷史﹝中﹞

There are 3 comments for this article
  1. 婷婷 at 13:38:23

    讀完全文還是不明白”為什麼二月只有28天” 請問道底為什麼?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4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