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 (Endometrosis) ─ 上

Print Friendly

子宮內膜異位 (Endometrosis) 上
臺中市雙十國中自然領域王淑卿教師

子宮 (uterus) 是女性產生月經和孕育胎兒的生殖器官,構造包括子宮本體和子宮頸 (cervix)。子宮位於骨盆腔內,由骨盆筋膜 (endopelvic fascia)、韌帶 (ligaments)和周圍肌肉群將子宮牢固的懸吊在骨盆壁上而不至於脫垂。

  • 子宮內膜的位置與功能

子宮的構造由外到內可分為三層:子宮外膜,子宮肌層,子宮內膜。子宮外膜位最外層,是腹膜的一部分;子宮肌層屬於平滑肌,是構成子宮的主要部分;子宮內膜是子宮肌層最內層的內襯黏膜組織,包括淺表的功能層內膜和深部的基底層內膜,前者約占4/5厚度,後者較薄約占1/5。

大部分的哺乳類於性功能成熟但尚未懷孕時,子宮內膜會定期增生、剝落或吸收,人類的變化週期約28天,形成所謂月經週期 (menstrual cycles)。進行月經週期的子宮內膜,其功能層會剝落然後增生,基底層則不會剝落。基底層內膜若有損傷,會導致子宮內膜組織纖維化形成子宮粘黏 (adhesions) 或內部疤痕組織 (internal scar tissue),影響子宮內膜的功能,降低胚胎著床受孕的機會。

  • 子宮內膜異位可能發生的部位

當子宮內膜細胞離開子宮腔,到子宮內膜以外的地方生長發育,稱為子宮內膜異位 (endometrosis),發生率約占生育年齡婦女的6~10%,在一等親內有此病症的家屬,發生率為一般人的7倍。

子宮內膜異位好發的部位有:

  1. 卵巢,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瘤 (endometriosis),即俗稱的巧克力囊腫。每月月經來潮,這些異位的內膜組織也會隨之增生與剝落,產生的經血會堆積於卵巢內,造成卵巢腫瘤,因血塊組織貌似巧克力,故俗稱巧克力囊腫。
  2. 子宮,生長在子宮後穹窿,稱為子宮後穹窿子宮內膜異位 (endometriosis of the cul-de-sac),若長在子宮肌層則稱為子宮肌腺症 (adenomyosis) 或子宮肌瘤 (uterine fibroids)。
  3. 其他,如輸卵管、腹膜、腸道、膀胱、甚至肺部,有時會伴隨月經引起週期性血尿、血便、咳血等病徵。子宮內膜異位的典型病徵為:慢性骨盆腔疼痛、續發性痛經、月經來之前點狀出血、經血量過多、性交疼痛、有時會解尿疼痛、排便疼痛、血尿、腸阻塞和不孕等。
  • 子宮內膜變化與月經的關係

女性青春期開始因為荷爾蒙的分泌,大腦邊緣系統的下視丘會分泌許多釋放因子–GnRh (gonadotropic-releasing hormone,如 FSHRH、LHRH)至下端的腦下垂體前葉,釋放出促濾泡成熟激素–FSH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和促黃體生成素–LH (luteinizing hormone),造成卵巢中的濾泡顆粒細胞 (follicle granulosa)分泌動情激素 (estrogen)和雌激素 (estradiols)而刺激子宮內膜生長逐漸增厚,以等待受精卵的著床。

配合大量促黃體生成素–LH (luteinizing hormone)之分泌,發生排卵。LH 並刺激排卵後破裂的濾泡發展成黃體 (corpus luteum),分泌黃體素(助孕酮,progesterone)。當黃體停止分泌黃體素,子宮內膜供血的螺旋小動脈會收縮造成含氧量的減少,導致細胞死亡和動脈受傷破裂而出血,變性壞死的內膜和血液混合排出形成月經。

連結:子宮內膜異位(Endometrosis)  中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9 +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