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專一性免疫防禦(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上

Print Friendly

非專一性免疫防禦(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上
馬公高中生物科林沛潔實習老師/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非專一性防禦作用是指在對抗不同外來異物,將之摧毀的反應,不會因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別。此防禦作用包括皮膜屏障、白血球的吞噬作用、發炎反應、補體系統和干擾素等。

一、皮膜屏障:身體對於防止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是防止感染物質進入的機械性屏障,含物理性、化學性與生物性的防禦作用,包括皮膚、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及生殖道等皮膜組織。
1.皮膚具角質層、皮脂腺和汗腺,多層扁平皮膜細胞可以阻擋病原體入侵(物理性),皮脂腺與汗腺分泌的皮脂及汗液可維持表皮的弱酸性(pH3~5),抑制細菌生長繁殖(化學性)。
2.內襯於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及生殖道的黏膜,所分泌黏液含有黏液素,可以減緩入侵的微生物移動,有些毛髮(如鼻毛)或纖毛(如氣管)的擺動,也可防止病原體入侵(物理性)。胃黏膜、氣管黏膜會分泌酵素含溶菌酶,可分解病原體(化學性)。
3.共生微生物會與病原體競爭或抑制病原體生存,進而保護個體,如陰道內的共生菌會產生乳酸,使陰道的pH值維持在4~5,大部分微生物不易在此環境生長。皮膚上的共生菌會分泌脂肪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長。

二、吞噬作用:一旦病原體或異物侵入,駐守在組織或是從微血管壁的內皮細胞間穿出的吞噬細胞便可展開吞噬作用,吞噬入侵的微生物。當吞噬細胞將微生物或異物吞入後,會在細胞內產生一個囊泡將微生物或異物包住,稱為吞噬體(phagosome),之後吞噬體會與吞噬細胞中的溶體融合,形成吞噬溶小體(phagolysosome)。在吞噬溶小體內部,溶小體的水解酵素負責分解。此外,吞噬溶小體膜上的酵素會產生一氧化氮、過氧化氫和其他氧衍生物,對於蛋白質、核酸等分子都有相當大的破壞力。

三、發炎反應:發炎是身體針對感染或受傷組織的局部反應,除了警告患者已遭入侵外,更重要要將外來入侵者摧毀,為組織修復做準備。組織受傷及發炎所引發的典型症狀是局部的紅、腫、熱及痛。發炎反應的過程依序如下:
1.組織受傷害或病原體入侵後,受傷細胞、黏膜或皮下的肥大細胞釋放出組織胺或其他發炎介質。
2.組織胺及其他發炎介質造成局部血管擴張與通透性增加,局部血流增加(造成發紅與發熱),血液中的吞噬細胞、補體、血小板、血纖維蛋白原等隨血漿滲出進入受傷部位的組織液,血漿滲出過多,造成腫漲,若壓迫神經,就會感到痛。
3.吞噬細胞進行吞噬作用,不但會吞噬病原體,也負責移除被破壞的組織細胞及死亡的血球細胞。血小板及血纖維蛋白凝形成血塊,可幫助隔離此區域,阻斷病原體的繼續入侵及防止失血。
4.膿:感染部位經常會有一團流動狀的黃乳白色物質堆積,此即為膿,膿主要含壞死的組織細胞、死細菌、活細菌及發炎作用產生的許多物質混合而成。

請參考 非專一性免疫防禦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下 閱讀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9 +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