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專一性免疫防禦-下(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Print Friendly

非專一性免疫防禦-下(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馬公高中生物科林沛潔實習老師/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保護性蛋白質也屬於非專一性免疫防禦的作用,包括補體與干擾素。
一、補體(Complement):肝臟所製造的一系列血漿蛋白,平時以非活化狀態存在於血液中,當遇到病原體時才被活化,提供了另一種細胞外獵殺微生物的方式(也就是不需要吞噬作用)。活化後的補體作用包括溶解作用、趨化作用及調理作用。

1.溶解作用:補體蛋白一直在血液中循環,當補體系統對感染或傷害起反應而活化後,便會按一定順序活化補體系統中的蛋白質分子。在補體系列反應中的五種活化蛋白質,會形成一個多單位蛋白,稱為膜攻擊複體(membrane attack complec, MAC),可嵌入微生物的細胞膜內,在細胞膜上形成通道,使微生物變成滲漏狀態,破壞其細胞內離子環境來殺死微生物。
2.趨化作用:在補體系列反應中被活化的一些補體分子,直接或間接的(刺激其他發炎介質的釋放)引起血管舒張、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吸引吞噬細胞前往感染區域。
3. 調理作用(opsoninzation):補體分子中的C3b,可扮演調理素的作用(調理素opsonin,出自希臘文,意為準備進食),當包覆在異物表面後,使吞噬細胞更能辨識而加以吞噬。
補體除了屬於非專一性防禦機制外,在專一性防禦作用上亦扮演重要角色。

二、干擾素(interferon):是細胞受病毒感染後,製造並分泌出的蛋白質,可分成α、β及γ三類。干擾素屬於糖蛋白。目前在人類身上共發現α、β、γ三種類型:α型干擾素是由白血球產生的;β型干擾素是由成纖維細胞產生的;γ型干擾素是由免疫系統中的淋巴細胞產生的。干擾素可調節輔助性T細胞增加胞殺T細胞對感染細胞的辨識,並予以殲滅。干擾素也可增進自然殺手細胞的活性,並加強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干擾素可與周圍未感染的細胞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引發細胞合成各種對抗病毒的蛋白質,分解mRNA及抑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干擾病毒在宿主細胞內的複製。

干擾素對病毒病無專一性,即針對某一病毒所產生的干擾素,能賦予細胞對另一種不相同病毒也具同樣的的防禦能力。但對物種具有專一性,其他動物產生的干擾素與人的干擾素不同。

請參考 非專一性免疫防禦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上 閱讀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3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