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Print Friendly

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台北市忠孝國民中學自然領域張馨文實習老師/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 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身體組織遭受病原體侵犯或是外界傷害後,受到傷害的組織細胞釋出組織胺,刺激附近的血管,導致局部血管擴張和微血管通透性增大。微血管通透性增大使血漿滲出造成腫脹,進而壓迫神經而感覺疼痛,而局部血管擴張促使較多的血流運送更多的吞噬細胞和免疫球蛋白(抗體),到達發炎部位對抗病菌,這就是發炎部位會紅、腫、熱、痛的主要因素。相對於身體其他器官在發炎時所產生的反應,肝臟出狀況卻不一定會有症狀讓我們警覺。

由於肝臟肝表面的包膜才有神經,通常肝腫瘤要腫大至壓迫肝表面的包膜時才會有疼痛的感覺,因此,肝癌通常是在患病末期時才發現。惡性肝腫瘤主要有三種: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轉移性肝腫瘤。而患者數目最多的肝細胞癌與 B 型及 C 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密切關係。

A、C、D及E型肝炎病毒皆為RNA 病毒,最常見的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則是一種DNA病毒,在分類上屬於Hepadnavirus,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經由精液、血液等體液接觸皮膚傷口或黏膜進入人體內的水平傳染,或是母親經由胎盤或產道傳染給胎兒的垂直傳染。

B型肝炎病毒在寄主細胞會有三種表現方式:
1. 轉錄並表現小型及中型之表面抗原(small and middle surface antigens, HBsAg or SHBsAg and MHBsAg)
2. 轉錄並表現大型的表面抗原(large surface antigens, LHBsAg)
3. 整個病毒基因進行轉錄,進行RNA轉譯表現聚合酵素,同時利用反轉錄酵素製造〝-〞型DNA和〝+〞型DNA。

當B型肝炎病毒入侵某人的肝細胞時,T細胞為了清除B型肝炎病毒,會攻擊受到感染的肝臟細胞,引起肝細胞發炎,使肝功能大受影響,產生了所謂的「B型肝炎」。成人得到急性B型肝炎,通常在初期GOT(glutamate oxaloacetate transominase)和GPT(glutamate pyruvate transominase)的數值會上升十倍以上,多數人會產生B型肝炎表面抗體,成功清除B型肝炎病毒而痊癒;若無法清除B型肝炎病毒,而成為帶原狀態。B肝帶原者血液中會出現很多如小型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病毒抗原,這些病毒抗原可以作為診斷的依據。若感染慢性B型肝炎,反覆發炎超過肝臟的修復能力,使肝臟纖維組織增生,進而包圍再生的肝細胞形成小結節,使肝小葉構造變硬形成肝硬化。肝硬化會引起肝門靜脈壓力升高,使血液無法順利進入肝臟,回堵至食道或胃的靜脈導致靜脈曲張,嚴重的話有可能併發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或是黃疸及肝昏迷等症狀。

疾病管制局因而建議非B型肝炎帶原者或血液中沒有B型肝炎表面抗體者,接受B肝疫苗注射,接種時程為第一劑接種後,隔1個月接種第二劑,再隔5個月接種第三劑,此為目前是避免受到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佳方法。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2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