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下

Print Friendly

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下
新竹市私立光復高中生物科呂佳毓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漢彌頓也提出一個測量法來定量天擇有利近親間利他行為。這個測量法中有三個變數:接受者的利益(B)、利他者的損失(C),以及親緣係數(r);其中獲益B是指在接受利他行為後所得到額外的子代數量;而損失C則是利他行為所減少的子代數量;親緣係數(coefficient of relatedness)的值為一個體內某一基因出現在另一個體中的機率,例如一對兄弟,哥哥體內的任一個基因出現在其弟體內的機率是50%;因此對手足而言,r為0.5。

那麼當:B / C > 1 / r    或   rB > C時,利他者就會表現出利他基因,進而產生利他行為。這一公式所表述的思想就是著名的「漢彌頓氏法則」(Hamilton’s rule),由此公式可知,親緣關係越近時rB值亦隨之漸增,便越有機會產生利他行為。而透過利他行為來增進親屬間的生殖成功度之天擇稱為「近親選擇(kin selection)」。

若近親選擇可以解釋利他行為,那麼利他行為應該會發生在親屬之間了。在貝丁地松鼠的例子中,和大部數哺乳動物一樣,證據雌性貝丁地松鼠會在其出生地的附近定居,而雄性則會居住在離出生地較遠的地方,而觀察顯示只有雌性才會發出警戒聲去警告鄰近的姐妹、母親、阿姨等等近親。

然而若所有的雌性近親都死亡了,他也就不會發出警戒聲了。在裸鼴鼠的例子中,則利用DNA的分析得知地穴中的個體都有親緣關係。所以當不孕的裸鼴鼠促進了鼠后繁殖機會,其實也能增加自己體內基因遺傳給後代,這些都是支持近親選擇的證據。

請參閱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上

参考資料:
1.Campbell and Reece(2005). Biology.(6th ed). San Francisco,CA: Pearson Benjamin Cummings Publishing Co.
2.尚玉昌編著。2003。行為生態學。五南出版有限公司。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