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

Print Friendly

海參 (Class Holothuroidea)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陳易揚

k1

圖一 海參遭遇危險時會將內臟及呼吸樹噴出以求自保。 (圖片來源: http://www.oceanicresearch.org)

海參隸屬於棘皮動物門 (Phylum Echinodermata) 海參綱 (Class Holothuroidea),外型呈現長條狀,身體柔軟,體內有許多細小的骨板或骨針包埋在體壁內,這些特徵使得海參和海星、海膽與陽隧足等親戚的外型大大不同。

海參的背面長有疣突或肉刺,專司感覺與呼吸,腹面長著附有吸盤的管足(部分種類則無),可供爬行與吸附。海參口部四周環生著一圈觸手,依照形狀可分為盾狀、枝狀、羽狀和指狀。觸手可分泌黏液黏取食物顆粒或有機碎屑,協助海參攝食。

海參廣泛分布於全球海域,從潮間帶到數千公尺深的深海都能發現海參的身影,其中以泥沙底質的海洋棲地裡數量最多,也有不少種類棲息於礁石下或岩縫間。牠們就像其他棘皮動物的親戚一般,是海洋環境裡重要的清道夫。

由於外表不若其他棘皮動物堅硬,海參較欠缺特別的保護機制。若遇到危險,會將呼吸樹(居維氏器官)及內臟由肛門噴出供掠食者食用,或因呼吸樹極具黏性可干擾掠食者,以求自保(圖一)。海參擁有不錯的再生能力,噴出的內臟可經由再生恢復正常功能。事實上海參最大的敵人應是人類:海參一直是亞洲地區餐桌上的名貴食品,再者許多海參也因為具有鮮豔的體色與有趣的外型而成為水族業的搖錢樹。由於海參行動緩慢、極易被捕捉導致數量銳減,日益嚴重的海洋污染和海岸棲地的破壞更讓海參的保育雪上加霜。

k2

圖二 與海參共生的隱魚,遭遇危險時會藉由肛門躲進海參體內。(圖片來源: http://www.chinadiveschool.com/zuixindongtai/1127.html )

許多海洋生物和海參有著共生關係 (symbiotic relationship),例如梅花參和蛇目參的肛門中常有隱魚 (pearlfish)共生,隱魚藉由躲進海參體內來躲避危險,且以海參的部分臟器為食(圖二)。海參的體表也常有螺類、多毛類或甲殼類等海洋無脊椎動物與之共生。若海參滅絕,不僅會影響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連帶也會使許多相關的共生生物消失。

 

 

 

參考文獻

  1.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教育網
  2.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3.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臺灣海洋生態資訊學習網
  4. 李坤瑄,陳章波 (1997)。 臺灣常見的棘皮動物。
  5. Jan A. Pechenik (2009). Biology of the Invertebrates: 6th (sixth) Edition.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5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