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豐富度

Print Friendly

物種豐富度 (Species Richness)
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 林彥瑾

為了研究特定區域內生物的種類、組成、分布及種間交互作用等生態現象,群聚生態學家時常需要描述該地區物種的多樣性 (species diversity)。他們通常以物種豐富度 (species richness) 及物種均勻度 (species evenness) 兩者作為多樣性的基礎指標。這些指標也是保育策略訂立的基礎資訊。物種豐富度指的是該特定區域內物種的數目,數目越多則豐富度越大,該地的生物多樣性也越高。如圖一所示,左右兩地的生物個體數是一樣的,但是右邊地區的生物物種數較左邊地區多,因此右邊地區的物種豐富度較左邊地區來得高。

fig1

圖一 左右兩地區的物種豐富度比較示意圖。(本文作者林彥瑾繪)

實際上,由於物種調查時無法觀察記錄到所有的物種,要呈現一個生態系統真實的物種豐富度幾乎是不可能的,僅能呈現真實物種豐富度的估計值,然而該偏差會隨著取樣努力量的增加而呈現非線性的減低。在非常貧瘠的生態系統,例如極端環境(火山口或極地苔原等),物種豐富度的估計值比較容易接近真實的物種豐富度。


參考文獻

  1. Species richnes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ecies_richness
  2. Krebs, C. J. (2014). Ecological Methodology, 3rd ed. (in prep). — http://www.zoology.ubc.ca/~krebs/books.html
  3. Gotelli, N. J., & Colwell, R. K. (2001). Quantifying biodiversity: procedures and pitfalls in the measurement and comparison of species richness. Ecology Letters, 4(4), 379-391.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