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重組的特性(DNA recombination)

Print Friendly

DNA重組的特性(DNA recombination)
南投縣草屯國民中學自然領域陳韋孜實習教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DNA重組(DNA recombination),顧名思義就是DNA分子或是片段的重新組合,使其產生變異。而這也是生物多樣性與長年演化的重要關鍵之一。而重組DNA的性質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同源性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意指參與重組的染色體DNA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不一定為同源染色體),此類型的DNA重組在原核及真核細胞皆有發生,最常見於細胞的減數分裂(meiosis)中。在大腸桿菌(E. coli)中,參與同源序列重組的機制為RecBCD pathway,主要是藉由Rec蛋白及Ruv蛋白(包括RecBCD、RecA、RuvA、RuvB及RuvC)參與其中。首先RecBCD會先行辨識3′端的chi site(其序列為5′-GCTGGTGG-3′),利用其nuclease活性使DNA產生缺口,而RecA與SSB (single strand binding protein)蛋白會結合至切口上,協助兩股同源基因進行互換。之後RuvA、RuvB的參與可提供互換DNA 片段進行分支移位(branch migration),最後RuvC接合成異源雙股(heteroduplex)或重組性產物,使含有互換基因的DNA得以形成。值得一提的是Rec蛋白除了參與同源基因的互換外,對於DNA的修復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二、專一性位置重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表示其發生重組的DNA區域只拘限於某些DNA片段,並且從原核至真核細胞皆有,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噬菌體感染,此種噬菌體可將本身的DNA片段與E. coli基因組的特定片段發生重組。而在脊椎動物中,後天免疫中的抗體產生,必須經由免疫球蛋白(即抗體)輕、重鏈的DNA重組。由於輕鏈基因中具有V (Variable)、J (Joining)、C (Constant)區;重鏈則具有V、D (Diversity)、J、C區,除了C區以外,每區都包含多種基因節段,利用剪接重組方式形成各式的抗體基因,進而產生各式的抗體,而這些重組的方式都是屬於專一性位置重組。

三、轉位性重組(Transpositional recombination):代表著基因可從原基因座「移動」(又稱為「跳躍」)至另一個基因座,有別於上述兩種方式,其重組基因不需具備同源或相似的特徵,因此,此重組方式亦稱為不合規則的重組(illegitimate recombination)。在原核及真核細胞皆具備,此重組方式發現者為Barbara McClintock,他在1904年對於玉米顏色研究時發現了Ac/Ds轉位元。除此之外,在原核系統中的IS (Insertion sequence)、Tn (Transposon)、真核系統中酵母菌的Ty、果蠅的p element、copia element以及人類的Alu element,皆是利用基因嵌入的特性而影響其目的基因的表現或造成其變異。

There is 1 comment for this article
  1. 曉明 at 12:09:29

    此重組方式發現者為Barbara McClintock,他在1904年對於玉米顏色研究時發現了Ac/Ds轉位元
    Barbara McClintock (June 16, 1902 – September 2, 1992) was an American scientist and cytogeneticist who was awarded the 1983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During the 1940s and 1950s, McClintock discovered transposition and used it to demonstrate that genes are responsible for turning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n and off. —Wikipedia
    年代有誤請更正(1904年他才2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8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