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觸後電位(上)

Print Friendly

突觸後電位 (Postsynaptic potential)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楊可欣碩士

根據突觸後神經元的膜發生去極化(depolarization)或過極化(hyperpolarization),可將突觸後電位分為興奮性突觸後電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和抑制性突觸後電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兩種。

興奮性傳遞物(excitatory transmitters)引起鈉離子通透性增加引起去極化(depolarization),當突觸後細胞對Na+通透性增加(使Na+進入細胞內),造成靜止膜電位更接近閾值(threshold),但並不足以引發產生動作電位,稱為興奮性突觸後電位EPSP。EPSP其電位比靜止膜電位高(較接近0),但較閾值低。因為此電位只比閾值低一點點,所以去極化後容易到達閾值。

圖一  興奮性突觸後電位

圖一 興奮性突觸後電位

 

抑制性的神經傳遞物會造成突觸後細胞對K+及Cl-通透性增加(使K+流出細胞外而Cl-流出細胞內),使後突觸靜止膜電位引起過極化(hyperpolarization),造成靜止膜電位變得更負,降低突觸後細胞發生動作電位的可能,稱為抑制性突觸後電位IPSP。

圖二  抑制性突觸後電位

圖二 抑制性突觸後電位

當兩個或多個閾下刺激同時施加於一個細胞時,突觸後電位會有加成作用(summation),此累積結果可分為時間加成(temporal summation)及空間加成(spatial summation)兩類:時間加成是指快速連續的二個或多個閾下刺激,同時作用於細胞的鄰近位置上。空間加成則是指二個或多個閾下刺激,同時作用於細胞的不同位置上。當細胞上數個活化的興奮性及抑制性突觸所造成的興奮性突觸後電位和抑制性突觸後電位進行時間或空間加成時,即會決定突觸後細胞的膜電位。譬如興奮性突觸後電位引起的去極化大於抑制性突觸後電位引起的過極化,就會有動作電位產生。

 

圖三  突觸後神經元上的興奮性突觸電位和抑制性突觸電位之互動關係

圖三 突觸後神經元上的興奮性突觸電位和抑制性突觸電位之互動關係

 

 


參考文獻
1. 淺談神經訊息傳遞 – 成己成物的天地  http://tw.myblog.yahoo.com/jw!bHFmrWaBHwS7nveLar7g_hQv/article?mid=63
2. 細胞膜電位 Membrane potential  http://blog.udn.com/jnwu/3808988

 

There are 4 comments for this article
  1. 123 at 15:13:26

    請問是否有鈣離子引發的去極化現象?

  2. teresa at 09:50:00

    您好

    關於您的提問,責任編輯回應如下:
    「心臟的節律點是由鈣離子引發去極化」

    管理員 敬上

  3. 363 at 17:59:50

    (使K+流出細胞外而Cl-流出細胞內)→(使K+流出細胞外而Cl-流”入”細胞內)

  4. 111 at 18:01:13

    (使K+流出細胞外而Cl-流出細胞內)→(使K+流出細胞外而Cl-流入細胞內)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7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