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移動的原理 ─ 勒沙特列原理

Print Friendly

平衡移動的原理-勒沙特列原理
(The Principal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 LeChatelier’s Principle)
臺北縣立樹林高級中學化學科蔡孟璇實習老師 /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一些的化學反應經過一段反應時間後,反應容器中反應物和生成物同時存在,且濃度不隨時間增加或減少, 我們稱此反應達到一個平衡 (Equilibrium)狀態。能夠達到化學平衡狀態的反應, 產物同時也是反應物,為一可逆反應; 這時正反應速率等於逆反應速率且不為零。

法國科學家勒沙特列 (Henri LeChatelier, 1850–1936)在1883年於法蘭西學院擔任教授時,為了研究混凝土受水侵蝕作用,研究濃度、溫度、壓力對影響化學平衡等各種因素,1888年提出了這些因素對化學平衡移動的普遍性規律,即是著名的勒沙特列原理 (Le Chatelier’s principle)。其內容為當一個處在平衡的系統受到外力干擾時,例如:濃度、溫度、壓力等,則平衡會朝向抵消此破壞因素的方向移動,而達成新的平衡,我們可以藉此預測出平衡的移動情形。

整合各因素對平衡的影響和移動方向如下:

1. 濃度的影響

2. 壓力的影響(相當於改變體積)

3. 溫度的影響 (對吸熱反應)

勒沙特列原理的應用:

哈柏法合成氨:

依照原理,增加NH3 的量,需增加壓力或降低溫度(圖一),但在低溫時反應速率太慢需要長時間反應(表一),而高壓裝置設備困難價格昂貴,因此在實際的操作情況以500℃及200~500atm為恰當,並且以鐵粉當做催化劑。

圖一、 哈柏法合成氨法之溫度對氨產率影響

表一


參考資料
1.  http://www.chvs.hcc.edu.tw/2004-J-H/nature_a.htm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LeChatelier%27s_Principle
3. 洪偉倫,《引航高三選修化學(上)》,康寧順泰書坊,2009.03.31。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4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