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足跡

Print Friendly

生態足跡 (Ecological footprint,EF)
新北市立華國民中學自然領域張世玪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一、何謂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EF)

西元1994年,加拿大學者Rees & Wackernagel提出衡量人類對地球生態系與自然資源需求的分析方法,稱為生態足跡,此方法可計算出人類加諸於地球的壓力。生態足跡的主要概念在表明人類生活所需的所有物質或是人類所產生的廢棄物,皆需依賴土地或水域面積加以涵容。因此,計算某地區人口所消費或處理廢棄物所需的土地或水域面積,即可換算出這些人的生態足跡。生態足跡的大小,也可說明人類加諸於環境的負荷壓力。

二、生態足跡的計算

計算生態足跡時會先區分出六大類的生態性生產區:森林、牧地、可耕地、建築用地、海洋及化石能量地。所謂化石能量地是指人類經燃燒化石能量時所釋放的二氧化碳,需要多少植物才能吸收而轉換計算得出。將地球上所有人所需的生態性生產區加總之後,再除以全球的總人口數,便可得到地球上每一個人生態足跡的面積。依照上述的方式,也可算出不同國家或都市地區人民的生態足跡。

三、目前地球上生態足跡的概況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0年在《地球生命力報告》中指出,熱帶物種的種群數量正在急劇下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已經超出了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自1970年代,人類每年消耗掉的資源,遠遠超過地球所能再生補充的速度,據估計,人類在一年中所花掉的資源,地球約需花費1.5年的時間才能再生補充完成。由於全球化的緣故,一個地區所消耗的資源,未必都在當地生產,有很多資源都來自其他地方,亦即人們使用的土地與水域面積是分散在全球的各個角落。
由統計數字顯示,生態足跡高的國家對地球資源和環境的惡化影響極大,如果全球的人口皆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或是美國等生態足跡很大的國家的人民生活方式過活,則需要5個以上的地球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反之,若以第三世界或貧困國家人民的生活方式過活,1個地球便足以提供人類所需的所有資源。

四、降低生態足跡的原則

生態足跡越大,對環境的衝擊也越大,降低生態足跡,將有利於地球的永續經營。要降低生態足跡,可遵循以下4項原則:

1.更有效率使用土地,土地開發時應兼顧環境保育,降低農業土地及溼地的損失。

2.更有效率使用能源,利用太陽能、風力、水力等發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空氣污染。

3.設計資源回收系統,儘量減少製造需要依賴大自然處理的各種廢棄物。

4.降低生態足跡高的建材及物品之生產及使用量,重視綠建築,居住環境的設計應朝更貼近自然生態的方向而努力。


參考資料

1. 鍾楊聰等(譯)(2007)。生物學/第六版(下)(原作者:Neil A.Campbell & Jane B.Reece)。臺北市:偉明。
2. 世界自然基金會:http://wwf.panda.org/about_our_earth/
3.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http://www.footprintnetwork.org
4. Green Inside:http://www.greeninside.com.tw/?p=616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8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