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 I

Print Friendly

珊瑚 I (Coral I)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陳易揚

海洋環境裡常見的珊瑚 (coral) 看似植物或岩石,實際上卻是不折不扣的動物(圖一)。牠們隸屬於刺絲胞動物門 (Phylum Cnidaria,又稱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 (Class Anthozoa,Anthozoa 意為 flower animal),是一群會分泌堆積碳酸鈣骨骼的刺絲胞動物,而我們熟悉的海葵 (sea anemone) 也是珊瑚蟲亞門的成員,為珊瑚的近親。珊瑚蟲亞門的成員全部都是海洋性動物,身體呈輻射對稱,生活史中水螅體 (polyp stage) 顯著,但缺乏水母體 (medusa stage),估計約有 6000 種現生種,佔了整個刺絲胞動物種類的70%。

66026_p1

圖一 海洋環境中常見的珊瑚。(本文作者陳易揚攝)

一般我們所通稱的珊瑚是指由無數珊瑚蟲 (polyp) 集合而成的群體,其實珊瑚蟲才是珊瑚的基本單元(圖二)。珊瑚蟲的外型通常呈現圓管狀,內含消化腔(即腔腸,gastrovascular cavity),頂部則為開口 (mouth opening),開口藉由口道溝 (siphonoglyphs) 與咽聯結,食物與廢物皆由此開口進出。珊瑚蟲的開口周圍繞生有專司捕食海中浮游生物的觸手 (tentacle),當觸手伸展開後像極了盛開的美麗花朵!觸手上的刺絲胞 (nematocyst) 與體表分泌的黏液 (mucus) 是珊瑚蟲捕食海中浮游生物的最佳利器。珊瑚蟲的身體由外表的表皮層 (epidermis) 與內襯的胃皮層 (gastrodermis) 構成,大量的刺絲胞就分布在觸手的表皮層中,提供珊瑚蟲一道防禦機制。牠們的腔腸則由無數片狀的隔片 (septum) 構成,可增加消化接觸面積,同時也提供珊瑚蟲更穩固的支撐,使珊瑚得以擁有比其他刺絲胞動物更大的體積。

66026_p2

圖二 珊瑚蟲(紅色箭頭處)是構成珊瑚的基本單元。(本文作者陳易揚攝)

隨著種類的不同,珊瑚蟲的形態與尺寸有很大的差異。絕大多數的珊瑚蟲藉由出芽生殖或分裂生殖的方式增加個體數量,彼此間再以共肉組織和碳酸鈣骨骼連結成珊瑚群體,以此種方式聚集生長的珊瑚又稱為群體型珊瑚(colonial coral,圖一),群體型珊瑚的外觀變化多端,常見的型態有樹枝狀、葉片狀、團塊狀、柱狀與表覆狀等。有的珊瑚蟲則可單獨形成完整個體並獨立生活,稱為單體型珊瑚(solitary coral,圖三),例如蕈珊瑚科 (Family Fungiidae)的成員多數都行單體生活,單一珊瑚蟲的直徑甚至可超過 50 公分。

66026_p3

圖三 單體型的蕈珊瑚。(本文作者陳易揚攝)

珊瑚蟲除了可藉由出芽、分裂等無性生殖的方式增加子代數目外,珊瑚也能藉由有性生殖的方式產生後代,牠們的有性生殖可分為排放配子型與體內孵育型兩大類。多數的珊瑚為雌雄同體 (hermaphrodite),配子排放型的珊瑚會在特定時間集體進行生殖活動,生殖時珊瑚將精子與卵子釋放到海洋中,卵子於體外受精後會發育為幼蟲 (planula),並隨著海流散播,最後固著於堅硬的底質上並逐漸擴張成為大型的群體珊瑚,只要環境許可,珊瑚的生長幾乎不受限制。體內孵育型的珊瑚則是進行體內受精,受精卵會固定在親體體表或體內,待發育為成熟幼生後才釋出。

連結: 珊瑚 II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1 +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