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電位與動作電位 -下

Print Friendly

膜電位 (Membrane Potential)與動作電位 (Action Potential)-下
臺北市私立再興中學生物科蔡緻怡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請參閱膜電位與動作電位 -上

靜止膜電位形成的機制是由英國科學家霍奇金 (A.L. Hodgkin)和赫胥黎 (A.F. Huxley)兩人在1940年代,利用烏賊的巨大神經軸突 (giant axon)進行研究時所發現,並且在進行胞內電位變化測量時,首次記錄到動作電位 (action potential)。他們對於神經電生理的貢獻極大,因此獲得了1963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動作電位是神經訊息傳遞形式,我們可將一個完整的動作電位分成三個時期來討論:

1.去極化 (depolarization)時期:

當興奮性刺激達到閾值 (threshold,人體約-55 mV)後,會引發神經細胞膜上受電壓管制鈉離子孔道 (voltage-gated Na+ channel)大量開啟,膜外鈉離子受濃度梯度差及膜內負電較多的影響,湧入細胞膜內,造成神經細胞的膜電位上升。當膜電位超過閾值,促使更多受電壓管制鈉離子孔道開啟,引發一連串正回饋作用,使膜電位上升更加劇烈。

2.再極化 (repolarization)時期:

由於鈉離子孔道和鉀離子孔道對於電位的敏感度不同,當膜電位上升約至+50 mV時,鈉離子孔道關閉,卻開啟受電壓管制鉀離子孔道 (voltage-gated K+ channel),造成鉀離子大量流出胞外,細胞膜電位開始下降,稱為再極化時期。

3.過極化 (hyperpolarization)時期:

當大量的鉀離子孔道打開時,會使整體細胞膜電位降低至鉀離子孔道的平衡膜電位 (約為-85 mV)且低於靜止膜電位 (-70 mV),此時期鉀離子孔道將會關閉。由於細胞膜上鈉-鉀幫浦蛋白持續作用,逐漸將膜電位回復至未興奮前的狀態 (也就是靜止膜電位狀態),此時期則稱為後過極化時期。

透過神經膜電位的變化,我們才得以感覺、運動,甚至思考,因此這些離子的巧妙分佈,是造成我們生命現象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David Randall, Warren Burggren and Kathleen French, 2002, Eckert: Animal Physiology – Mechanisms and Adaptations,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5th edition, 133-135.
2.http://blog.chinatimes.com/jennt … 8/03/12/255516.html

There are 2 comments for this article
  1. 尚塏 at 02:48:10

    請問:
    鈉-鉀幫浦蛋白持續作用的話, 三個鈉離子出去, 兩個鉀離子進入
    那細胞外與內的膜電位差應該會擴大, 為何去極化後持續做這動作
    反而從-85 mV變回-70 mV ?

  2. teresa at 16:42:56

    Dear尚塏 您好

    您的提問經責任編輯回應如下:

    「除了鈉-鉀幫浦的作用,還要考慮這兩種離子及其他離子(如:氯離子)由於濃度梯度經由各自的孔道擴散,使得電位最終達到穩定狀態(-70 mV)」

    管理員teresa敬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3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