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AI防治自然災害 2018/08/27

    以AI防治自然災害
    編譯/蕭欣瑜 

    氣候變遷與人為活動使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日漸頻繁,而及時影像監控對於相關災害的預測及應變至關重要。高解析度影像,與AI的圖像辨識技術,使研究人員能深入且及時地了解地貌與環境變化,並適時發出警訊,除有助於災害預測與防災示警外,亦可應用於生態研究、保護區的規劃,甚至於物種的保育。

    Continue reading →

  • 當人工智慧結合量子電腦 2018/08/22

    當人工智慧結合量子電腦
    臺大光電工程所碩士班 王勻遠 編譯

    量子電腦此一嶄新運算科技正如烈火烹油般遍地開花。諸如Intel、IBM、Google、Microsoft等科技巨頭,相繼投入量子運算法與相容硬體設備的開發,如微軟於2017年發表程式語言「Q#」,協助量子電腦的軟體開發;同年IBM更宣布研發出全球首台 50 量子位元的量子電腦。即便量子電腦是否能完全取代現有最先進的傳統電腦仍備受爭議,但可以期待的是:在不遠的將來,小規模的量子電腦或能輔佐人工智慧,讓機器學習發揮更大的潛能。

    Continue reading →

  • 手語辨識─聽障人士也能使用的家庭智慧助理 2018/08/17

    手語辨識─聽障人士也能使用的家庭智慧助理
    編譯/葛竑志

    「如果語音代表著未來的科技趨勢,那麼那些無法聽或說的人們,又該怎麼辦呢?」這是Abhishek Singh,一位業餘軟體開發者的初衷。最近,他在Youtube平台上上傳了一部影片,實際演示如何以手語與Amazon智能助理Alexa溝通。透過自行開發的軟體,由視訊鏡頭所捕捉的手部動作影像,能自動轉換成文字和語音。Singh甚至能不發一語地與Alexa寒暄。期盼在以語音辨識為主流的人機介面研究中,顧及聾啞人士的手語辨識也能有自己的一片天,讓所有人都能親身體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

    Continue reading →

  • AI與自閉症治療 2018/08/13

    AI與自閉症治療
    台大電機系 
    吳奕萱  編譯

    「如果你曾經接觸到一個自閉症案例,那你也不過是看到了一個個案。」(“If you have met one person, with autism, you have met one person with autism.”)每個自閉症個案的行為表現差異甚大,治療的方式也會因人而異。因此,治療師往往藉由長期的陪伴與觀察經驗,為每位孩童設計專屬的療程。近來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結合「個人化深度學習網路」與孩子們感興趣的機器人,教導他們模仿表情並產生合適的回應。同時機器人也能解讀孩童的反應,協助治療師了解孩童的生理與心理狀況。

    Continue reading →

  • 輕量加密、同態加密與區塊鏈:新世代密碼學的三大聖杯 2018/08/08

    輕量加密、同態加密與區塊鏈:新世代密碼學的三大聖杯
    撰文/陳奕廷(史丹佛大學應用物理系博士班)  

    密碼學是安全通訊的基礎。密鑰是加解密訊息的重要依據。對於密鑰持有者以外的人而言,唯有暴力破解或竊取密鑰一途。前者需要龐大運算資源,可能一輩子都徒勞無功,後者相對而言容易許多。1970年代, Whitfield Diffie提出一個嶄新的密鑰分享協定,解決了如何安全傳遞密鑰的難題,奠定現代安全通訊的基礎,也因此獲得圖靈獎殊榮。然而隨著AI與物聯網的興起,密碼學也因此遭遇新的難題,本文將聚焦於其中三項前景看好的潛在解決方案。

    Continue reading →

  • AI挑戰皮膚癌診斷 2018/08/06

    AI挑戰皮膚癌診斷
    編譯/許晉華 

    皮膚癌診斷目前仍主要倚賴醫生的臨床經驗,也因此存在一定的誤判率。近年來,隨著深度學習在影像及語音處理的蓬勃發展,人工智慧也逐漸投入醫學影像判斷,盼能提升醫療服務水準。今年 ( 2018 ) 五月,來自德、法與美國的團隊,以高達10萬張皮膚影像作為訓練資料集,其中包含惡性黑色素細胞瘤及一般良性痣,成功將卷積神經網路 (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 ) 應用於皮膚癌診斷。為了驗證此模型的效能,將其結果與58位國際皮膚科醫生的專業判讀做比較,顯示CNN能比皮膚科醫生更精準地判讀皮膚影像,不僅降低黑色素細胞癌的誤診率,更提升疾病早期發現的可能。

    Continue reading →

  • 善用工具的模組機器人 2018/08/03

    善用工具的模組機器人
    台大電機系 陳明佑 編譯

    模組式機器人 ( Modular Robots ) 是由多個幾乎完全相同的小方塊所組成,每個小方塊上有電磁鐵、馬達,以及在側面便於方塊移動的輪子。構造雖然簡單,但便於拆解、重構,可藉由改變自身型態以適應不同環境,勝任多種任務。只是當面臨比自身龐大的障礙物時,往往需要更多的組成單元方可排除;然而,當組成單元越多,系統便越顯笨重、難以控制。不過,賓州大學的研究團隊─ModLab,近期開發出新的環境識別演算法,搭載於自家開發的SMORES-EP模組機器人上,使機器人不再需要大幅改變自身型態,而是善用身旁物件改造環境與地形以達成任務,克服前述模組機器人常遭遇的問題。

    Continue reading →

  • AI嘗百草─優勢與困境 2018/08/01

    AI嘗百草─優勢與困境
    編譯/王勻遠

    人工智慧的觸角已逐漸觸及醫藥領域,然而仍侷限於標靶識別、驗證與安全測試等,在現今藥物開發金字塔中屬於低層級的應用。追根究柢,在於人工智慧是講求多領域整合的研究。既有的學術分工涇渭分明且高度專業化,所築起的學識壁壘阻礙了相關發展與應用,儼然成為當今高等教育另一項亟需重視的課題。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