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e
  • CCD數位影像淨化原理(一) 2011/10/06

    CCD數位影像淨化原理(一)
    臺北市立中崙高中地球科學科吳昌任教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傅學海副教授責任編輯

    數位式的可見光感應器(CCD、CMOS等)已取代傳統底片,為大部份天文觀測所使用。數位感光晶片有其優點,包括光線造射後產生的信號強度,與入射光線強弱呈現線性反應(在絕大部份狀況下)、微弱光線下的量子效應較高等特性。 Continue reading →

  • 日食觀測規劃(二) 2011/10/06

    日食觀測規劃(二)
    臺北市立中崙高中地球科學教師 林詩怡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傅學海副教授 責任編輯

    知道何時以及何地會發生日食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決定帶哪些器材前往拍攝。

    要帶什麼樣的拍攝器材,主要取決於你要拍攝的是什麼樣的景象。如果是日全食過程加上地面的風景,那麼一般的數位相機都可以輕鬆勝任。但如果是要拍攝精細的日冕結構,望遠鏡是少不了的。而要讓不算輕的望遠鏡在日全食期間一直對準太陽,最好能夠攜帶赤道儀加以追蹤,如此一來就會是接近托運行李上限的重量。所以,觀測日全食的準備工作,是許多因素考量下的妥協過程,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單純。

    如果你已經決定要帶望遠鏡去拍日冕的較精細影像,一定需要望遠鏡!可是到底要帶哪一種焦距的望遠鏡呢?

    NASA的日食資料中給了一張日冕範圍與底片(感應器)相對大小的模擬圖。

    Continue reading →

  • 日食觀測規劃(一) 2011/10/06

    日食觀測規劃(一)
    臺北市立南湖高中地球科學教師 吳昌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傅學海副教授 責任編輯

    想要觀測日全食,最好事先規劃日全食行程,確定何時、何地會發生多久的日全食,這些資訊,都可以在NASA的食象網頁上找得到,只要進入當次食象的網頁就可以下載完整的PDF檔。根據這份詳盡的資料,每個人都可以事先挑選適合的觀測點了!

    NASA的食象網頁(包含日全食、日環食、日偏食、月全食、月偏食、半影月食、水星凌日、金星凌日)http://eclipse.gsfc.nasa.gov/eclipse.html

    Continue reading →

  • 落山風與焚風 2011/10/05

    落山風與焚風
    台中市南屯區大業國中地球科學科彭天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責任編輯

    落山風與焚風同為下坡風(瀑風),但落山風與焚風的性質完全不一樣。落山風風力強、持續時間久、較為乾燥,最長記錄強風可維持四天之久,且溫度經常比當地 氣溫來得低,常發生於東北季風背風側;焚風則風力較弱、溫度高、持續時間短、乾燥,而焚風往往使當地氣溫偏高,主要發生在颱風侵襲前後。 Continue reading →

  • 幻日(Mock Sun,也叫日狗,Sun Dog)─澎湖兩個太陽 2011/10/05

    幻日(Mock Sun,也叫日狗,Sun Dog)─澎湖兩個太陽
    金門縣金門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彭天音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責任編輯

    2011年3月2日在澎湖拍攝到「兩個太陽」的天候異象,看似兩個分離的太陽並呈在傍晚的天空,引發民眾議論紛紛。其實古代傳說中也有一則「十日並出」的 神話,說是帝堯之時,有次天上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還好有神射手后羿來解決這件事。這位神射手連發九箭,射下了九個太陽,留下一個照明之用。那澎湖的兩個 太陽該找誰來射下呢?兩個太陽會比較熱嗎?還是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才產生這種現象?

    Continue reading →

  • 風力作用 2011/09/28

    風力作用
    國立新莊高級中學汪惠玲老師編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責任編輯

    風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大氣運動,但當風速過大時,常會破壞地形地物而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風是如何產生破壞作用的呢?其主要的運作方式可以分為直接風壓、吸力及渦流等三種方式。

    風壓

    物體迎風而立就會受到風壓,在風速大的狀況下,如果這些迎風而立的建物支架或結構體不強時,則易因風壓過大而折斷破壞,物體承受風力的大小,可以用物體迎風面積及風壓來計算,而風壓則隨風速大小而改變。

    wp(風壓)=v(風速)**2/1600[kN/m**2]

    Continue reading →

  • SBIG DSS-7光譜儀介紹與使用方法 2011/09/07

    SBIG DSS-7光譜儀介紹與使用方法
    臺北市立南湖高中地球科學教師吳昌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傅學海副教授責任編輯

    研究星光的亮暗變化或星星的位置,雖然也可以得到不少資訊,但是對於星體的化學組成、溫度等等,就無法得到較直接的資料。如果可以觀測星體的光譜,所得到的資訊就會多很多。

    由於設計完整的光譜儀造價不斐,對於光譜的教學造成很大的阻礙,所以我們數年前開始嘗試以長型牙膏盒以及黑色卡紙等不透光材質,搭配光碟片或光柵片研發出讓學生可以自製的簡易光譜儀,終於讓光譜進入現行的天文教育之中。

    Continue reading →

  • 為何科學家認為近期溫室效應 (green house effect) 是人類活動所引發? 2011/09/05

    為何科學家認為近期溫室效應(green house effect)是人類活動所引發?
    高雄市立瑞祥高中地球科學科莊福泰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責任編輯

    在地球歷史上,地球溫度高高低低不斷變化,是甚麼理由讓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引發溫室效應?

    過去數十年來的地球的升溫非屬自然循環一部分的原因之第一個證據來自於溫度變化的速度有多快,過去百萬年內地球所經歷最大程度的擺動是在冰河時期,根據古氣候資料和模式,科學家估計上次冰期結束後的5000年內全球溫度上升約4~7度(約每百年0.08~0.14度),但是最近100年來,全球溫度已經上升0.7度,約是冰河期後回暖速度的8倍。

    第二個科學家認為近代地球升溫的原因不是因為自然界的因素之證據是,科學家針對過去百年來可以影響地球溫度的所有因素所進行的觀測,例如:太陽光度的變化(黑子數目)、主要火山的噴發、聖嬰-南方振盪(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的循環變化和太平洋年代際震盪(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等等,這些觀測所得都無法解釋地球的快速升溫。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