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e
  • 均變論(Uniformitarianism) 2009/03/04

    均變論(Uniformitarianism)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所科學教育組林蓓伶碩士生

    均變論  均變論(Uniformitarianism)在科學哲學上的假定是自然作用在現在時間中的運作與過去時間中的運作是相同的。均變論在方法學上時常被定義為"現在是通往過去的一把鑰匙"

      和均變論相仿的地質概念可追溯自1072年波斯地質學家Avicenna的著作醫療之書(The Book of Healing)。其後均變論被18世紀末蘇格蘭的博物與地質學家James Hutton系統化,而James Hutton的理論之後被John Playfair精緻化並在1830被Charles Lyell的地質原理通俗化。而均變論(Uniformitarianism)這個名詞的產生是由William Whewell在1832年所創造的,他同時也是災變論名詞的創始人。

    均變論的四大主要內涵

      均變論雖然常常被看做是一個單一的概念,但實際上他是由四個同系統但不同概念的內涵所合成的理論。古生物與進化理論學者Stephen Jay Gould在1965年的文章中描繪了他的四個主要內涵

    1相同的法則(Uniformity of law)
    2相同的種類(Uniformity of kind)
    3相同的程度(Uniformity of degree)
    4相同的結果(Uniformity of result)

    第一個內涵已快速的成為科學家共識的一部分,但第四個內涵卻普遍被19世紀中葉前的科學家所拒絕。第二個特別是第三個內涵時常被不相信此假定的科學家所質疑,但在20世紀後卻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支持他們。 Continue reading →

  • 漫步在雲端–種雲(Cloud Seeding) 2009/02/03

    漫步在雲端–種雲(Cloud Seeding)
    國立苗栗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劉承玨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許瑛玿教授責任編輯

    雲的形成要素有:水氣達飽和和凝結核存在。想要把雲”種”出來,就一定要提供這兩個必要條件。但是在大部分的狀態下,科學家無法有效率的讓大氣飽和,即便能增加水氣量、降低溫度,卻因缺乏凝結核而無法成雲。

    大氣中其實並不缺乏水氣,無法形成雲甚至降雨的因素常常是因為凝結核不足。因此,”種雲”是透過提供大氣所謂的冰核或凝結核,使水氣能快速形成雲滴,再經過碰撞讓雲滴增大到足以降雨,是種天氣改造的方法。這個方法一開始是由Vincent Schaefer及Irving Langmuir (曾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共同研究出來的。 Continue reading →

  • 高空風(Wind)的觀測(下) 2009/02/03

    高空風(Wind)的觀測(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科所彭天音碩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許瑛玿教授責任編輯

    3. 助航測風設施(Navigation Aids ):
    利用導航系統來測量風速和風向。在氣球攜帶微型導航接收機,透過接收導航訊號,可追蹤到氣球的軌跡,並計算出不同高度的風速和風向。再根據各時段氣球離地位置的水平位移,就可以計算出高空的風向和風速了。而氣球的高度可以利用氣球上的無線電探空儀測出。以船柏和飛機進行氣象觀測時,通常使用此種導航測風設備。

    4. 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是以遙感衛星拍攝大氣中的雲層分佈,可辨識天氣系統並驗證地面天氣圖繪製的正確性。其主要任務為蒐集氣象數據,為氣象預報、了解颱風形成與大氣運動過程等提供大量的即時資料。氣象衛星依軌道,可分為600~1400公里高度的繞極衛星和地球同步衛星兩種。 Continue reading →

  • 搜尋系外行星 2009/01/28

    搜尋系外行星 (Extrasolar Planet)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所許瑋琇碩士生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林文教授責任編輯

    在太陽系外是否存在著與地球相似的行星,同於孕育著外星生命?為了解答這個疑問,天文學家過去便已透過地面望遠鏡搜尋浩瀚星河中有可能存在生命跡象的星球。

    為了擺脫地面望遠鏡的限制,2009年臺灣時間三月六號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 發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以解答這長期以來的疑問:究竟地球是否為這宇宙中唯一能孕育生命的星球。 Continue reading →

  • 解讀天文照片–以船底座星雲(Carina Nebula)為範例(下) 2009/01/28

    解讀天文照片–以船底座星雲(Carina Nebula)為範例(下)
    高雄市立瑞祥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莊福泰教師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林文教授責任編輯

    接下來我們來觀察這個區域

    先放大橘色區塊

    兩個黑暗的塵埃柱狀塔在成蔭的氫分子雲上方,彎曲的塵埃柱不斷受到來自附近大質量恆星所發出強烈輻射的侵蝕;在這些濃厚星雲的內部,恆星正在誕生,只是視線被遮蔽了。如果將上上圖的黃色區塊放大觀察

    Continue reading →

  • 解讀天文照片–以船底座星雲 (Carina Nebula) 為範例(中) 2009/01/28

    解讀天文照片–以船底座星雲 (Carina Nebula) 為範例(中)
    高雄市立瑞祥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莊福泰教師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林文教授責任編輯

    先回想上集的全圖

    我們把圖中的區塊放大來看

    大約300萬年前,成團狀的星際氣體和塵埃發生坍陷而形成星雲中的第一群恆星,有些恆星聚集成群,圖中為Trumpler 14星團

    在這圖中,比較引人注意的是一些混亂的線條,但你有沒有注意到在這個星雲區域有一個巨大氣泡(bubble)存在,你找到了嗎?

    Continue reading →

  • 解讀天文照片–以船底座星雲 (Carina Nebula) 為範例 (上) 2009/01/28

    解讀天文照片–以船底座星雲 (Carina Nebula) 為範例 (上)
    高雄市立瑞祥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莊福泰教師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林文教授責任編輯

    美國太空總署為了慶祝哈柏太空望遠鏡升空17週年,發布了一張船底座星雲(Carina Nebula) 的超大全景照片,這張照片全寬涵蓋了50光年的範圍,呈現了船底座星雲中間最猛烈狂野的漩渦,此處是恆星誕生和死亡之處,這張照片由哈柏太空望遠鏡的高階研究相機 (ACS) 所拍攝的48張照片拼接而成。

    船底座星雲位於船底座,距離地球約7500光年遠。由於許多恆星在此誕生和死亡,使得星雲形狀極為狂亂。船底座星雲有許多質量巨大的恆星,這些恆星的質量甚至是太陽的100倍以上,以致其發出強烈的光芒將周圍的氣體都加熱而發光,下圖為中間偏左區塊放大後,黃色的圓圈為大質量恆星

    Continue reading →

  • 海更士-菲涅耳原理 2008/02/25

    海更士-菲涅耳原理(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 侯院武/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 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海更士-菲涅耳原理是以荷蘭物理學家 Christiaan Huygens 和法國物理學家 Augustin-Jean Fresnel 而命名,這原理是一種分析有關波傳播問題的方法(在遠場極限和在近場繞射)。它認為波前上的各點事實上是新的干擾中心和新的波列來源;整體來說,波前也被認為是由媒介中質點所產生的所有已經傳播出去次要波總和所引起。這種波傳播的看法更能幫助瞭解各種波的現象,例如:繞射。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