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e
  • 颱風未到雨先行 2015/11/04

    颱風未到雨先行
    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 蘇世顥/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研究中心 楊憶婷/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郭鴻基

    對臺灣而言,颱風是夏季最具破壞力的天氣現象,常導致洪水、土石流等複合性自然災害的發生,是臺灣氣象災害防救上最需要面對的挑戰。颱風的雨量預報,包含降雨的強度、總降雨量、降雨發生的時間及地點,都是目前大氣科學家所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

    我們觀察到在颱風影響臺灣的這段時間內,有時颱風中心尚未登陸,但暴雨已經報到;而且在颱風還沒登陸臺灣期間所下的雨量,要比登陸臺灣後累積的降雨量更大。這類的颱風的路徑如圖一所示,在颱風中心接近臺灣的階段會出現打轉的現象,同時導致在颱風在中心登陸前,對臺灣影響的時間變長。而颱風的降雨量也與颱風的影響時間有關,颱風影響的時間越長,降雨量增加(圖二)。 Continue reading →

  • 徐行颱風轉多雨 2015/11/03

    徐行颱風轉多雨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郭鴻基/國研院颱風洪水研究中心 徐理寰/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 蘇世顥/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研究中心 楊憶婷

    颱風是極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之一,對於臺灣既會造成民生經濟的損失,同時也提供寶貴的水資源。但近年來頻繁的極端降水事件,已被政府重視,並且是氣象學家們急於研究,甚至預報的科學議題。 Continue reading →

  • 天文學家解讀愛因斯坦環現象 推論SDP.81前景星系的黑洞質量大於3億個太陽 2015/10/02

    天文學家解讀愛因斯坦環現象 推論SDP.81前景星系的黑洞質量大於3億個太陽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所104年9月30新聞稿

    Einstein-ring-SDP.81-2-sq

    Highest-resolution observation ever of the gravitational lens system SDP.81, and its Einstein ring. Image via ALMA (NRAO/ESO/NAOJ); B. Saxton NRAO/AUI/NSF

    由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黃活生博士後研究、蘇游瑄助研究員、松下聰樹副研究員等3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針對天文望遠鏡「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submillimeter Array, ALMA)所拍攝之一張史上解析度最高的重力透鏡影像(此例形成「愛因斯坦環」現象),近日完成新的分析並發表論文。他們推論在這個名為SDP.81的重力透鏡系統的中心位置,應該有個不小的黑洞,且估算出此黑洞質量超過3億個太陽。由於黑洞質量的測量,是釐清黑洞宿主星系和黑洞共演化形成過程的關鍵,標示著ALMA望遠鏡具備探索最新前沿科學領域的重要進展,《天文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於2015年9月28日刊登這項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此次分析的重力透鏡影像,是ALMA於去年12月首次啟動完整最大陣列組態進行天體觀測時,對SDP.81系統所取得的資料組,於今年2月公開給全球天文學家分析使用。這張罕見美麗的光環影像,呈現包括人類居住的地球在內,最長距離為120億光年的三個天體,因位置與重力所呈現的特殊關係。 Continue reading →

  • [講座] [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14]一方程式見宇宙 2015/09/13

    2015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第14期-「一方程式見宇宙:愛因斯坦方程式100周年」
    To see the universe in an equation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可說是二十世紀的兩大物理學革命,兩者突破了古典物理學的侷限,分別成功詮釋了宏觀宇宙與微觀宇宙的世界。探索講座在 2013 年以「沒人懂的量子世界」為題,一探微妙的量子力學領域;今年適逢廣義相對論發表一百週年,探索講座將再次挑戰艱鉅的任務,引領大家「一方程式見宇宙」,一次八講,搞懂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是物理學家透過宇宙的質能分佈,鋪陳時空變化的一種方式;既均衡又美麗的愛因斯坦場方程式,描述了宇宙從誕生到消亡的演化歷程,上下四方、古往今來,無所不包。然而廣義相對論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在試誤修正的過程中,理論學家使其更趨近於宇宙的真相;廣義相對論也不是純粹的紙上理論,當天文學家試圖用觀測結果加以驗證時,也發現了廣義相對論有其應用價值。這些曲折奧妙的過程,值得你我來巡禮一番。

    本次講座循序漸進,初講提綱挈領,先帶大家一窺廣義相對論的概貌;接下來三講將以重力透鏡等天文觀測結果,說明廣義相對論的實證結果,尋找系外類地行星的實際應用,以及如何藉此認識宇宙的演變。在後續的講次中,也會涉及暗物質與暗能量、黑洞與霍金輻射、量子重力場論等等,較為晦澀難明的主題,並嘗試以數學的形式加以解決。無論你對於廣義相對論有多少認識,相信這次講座都將在你的腦海中,激盪出新的火花。 Continue reading →

  • 發現比地球大一點又老一點的親戚 2015/07/24

    發現比地球大一點又老一點的親戚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美國航太總署(NASA)Ames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克卜勒研究團隊天文學家Jon Jenkins等人,從克卜勒任務(Kepler mission)觀測資料庫中新確認克卜勒452b(Kepler-452b)的確為系外行星,使已確認的系外行星數量達到1030顆:此外,克卜勒452b不僅母恆星與是與我們太陽類似的G2型類太陽恆星,且位在其母恆星的適居區中,更讓這些天文學家興奮的是它的大小幾乎與地球相同,是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適居區系外行星中最小的,也是迄今為止與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但只是相近,不代表就是另一顆地球)。除了克卜勒452b之外,這些天文學家還宣布了另外11顆小型的適居區系外行星候選者(habitable zone candidate planets)。今年是發現首顆系外行星的20週年,這些發現是系外行星探測史上一個重要的躍遷,代表著離發現另一顆地球的時日愈來愈近了。 Continue reading →

  • 新仙女木事件 2015/07/08

    新仙女木事件 (The Younger Dryas Event)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許桓瑜

    氣候變遷是指地球長時間氣候平均值之改變,氣候由原來的形式轉變成其他氣候形式,超出原本氣候變化之最大限度;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on on Climate Change),「氣候變化」是指「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 Continue reading →

  • 生物痕跡 2015/04/12

    生物痕跡 (Lebensspur)
    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林彥瑾

    所謂的生物痕跡(lebensspur,圖一),即生物在活動時所遺留的痕跡,在地層中以化石的形式被保留下來,又被稱為生痕化石(trace fossil或fossil lebensspur)。一般而言,在地質時間一萬年以上地層內所發現的生物遺骸或生物痕跡才能稱為「化石」。陸地、海洋、河谷等各種不同環境的岩層中,都能發現形形色色的生痕化石,而生痕化石的種類與特性可以被用來研究古代的沉積環境。 Continue reading →

  • 地震專題 2015/01/05

    1995年1月17日日本時間上午5時46分52秒,於日本關西地方 發生大規模地震災害,震源深度為16公里,地震規模為芮氏7.3,由淡路島的野島斷層地殼活動引起上下震動型的強烈地震。

    由於科學家目前無法準確預測地震,地震之後所衍生的災害也常令人感到惶恐,認識地震成為位處地震帶居民需要面對的課題。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