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e
  • 由波痕瞭解沉積環境(Sedimentary Environment) 2009/09/10

    由波痕瞭解沉積環境(Sedimentary Environment)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所科學教育組周子宇碩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放裝滿一大杯水的馬克杯或玻璃杯在臉盆中,如圖所示。並把臉盆裝半滿的水。加入一大湯匙的沙(事先以水洗淨),並盡可能平均的灑入臉盆中。最好使用事先以水洗淨的沙,否則水將會變得混濁,讓我們無法看清楚接下來發生的事。以水洗沙子數次,並將濁水倒掉。使用湯匙來回攪拌馬克杯或玻璃杯四周的水,直到沙粒在盆底形成圖案。記得只朝同一個方向攪拌,並且不要讓湯匙接觸到盆子底部。
    Continue reading →

  • 生物足跡化石製作 (Trail-making) 2009/09/07

    生物足跡化石製作 (Trail-making)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所科學教育組周子宇碩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讓我們來想想要如何製作出史前動物的足跡化石呢?去海邊或河床邊找些潮濕的沙子,讓我們來試試看要如何在這些潮濕的沙上留下足跡的"化石"呢?先讓我們來思考幾個問題:
    *為什麼這些生物會在沙灘上留下足跡呢?(是剛好經過、找尋食物、逃跑、休息、起飛或是著陸呢?)
    *他們是朝哪些方向移動的?
    *他們是如何移動的?(雙腳步行、滑行、挖掘、鑽地?)
    *他們的速度如何?速度有改變嗎?
    *這個足跡的深淺如何?
    *這些足跡是連續的嗎?
    *他們需要休息嗎?
    *這些足跡要如何才能變成化石呢? Continue reading →

  • 海底爭奪戰(Scramble for the Seabed) 2009/09/05

    海底爭奪戰(Scramble for the Seabed)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所科學教育組任欣怡碩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近年來各國投入很大的努力對大陸礁層作研究,特別是對海洋中豐富之礦物資源: 鈷、錳及甲浣水合物…,由於這些礦物資源可以經由萃取轉換為替代新能源,導致各國積極對自己的經濟海域開採權力爭。專屬經濟區是領海以外並鄰接領海的一個區域(一九八二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約第五十五條),其寬度「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不應超過二百海里」(公約第五十七條),若能證明海床為該國土地的一部分,經濟海域即可向外擴展。

    打從這個公約一發布,多個國家開始積極的擴展自己的經濟領域,其目的不是單單只為了魚量的捕獲,而是為了得到更多海底資源探開的權利。由於多數人都相信在那深海底部的海床擁有大量的黃金或是其他有價值的物質:錳、鈷、銅…,新起一窩蜂的人潮對海底進行探勘開採。但這股熱潮很快地就被聯合國所發布的礦物開採牌照所澆熄,因為屬於探勘開採群雄之首的美國公司不想跟其他國家分享自己的商業機密,所以他們沒有配合聯合國的法案。除了因為美國反對的因素,還加上海底探勘需要很好的技術與環境保護者所提出對環境影響的不利因素,深海礦物探勘的投資就停擺了。 Continue reading →

  • 黑潮(Kuroshio)(下) 2009/09/04

    黑潮(Kuroshio)(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江紫綾研究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息息相關的海洋生物
    飛魚
    飛魚是達悟人最重要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之一,捕捉飛魚己經變成達悟傳統文化的部分。每年春季,飛魚族群會隨著黑潮來到蘭嶼附近海域,此時達悟人會舉行招來飛魚的招魚祭,招魚祭過後開始捕捉飛魚。剛開始僅限於在夜間以燈光誘捕,至夏季時才可在白天捕捉飛魚,這段時間內達悟人通常不捕捉別的魚類。達悟人在夏季時會舉行另一次的儀式,停止捕捉當年的飛魚,改捉別的魚種。之後,約國曆九月上旬,飛魚終食祭時,需將吃不完的飛魚,通通丟棄。達悟族人對這整個飛魚的捕撈和食用、生產和消費,這些活動皆與祭祀有關,但也是一种對食品的保存期限和漁類的永續利用的觀念。等寒冷季節過後,便是飛魚又將要出現的時候,接著又會開始準備,以迎接新的一年飛魚季節的來臨。 Continue reading →

  • 黑潮(Kuroshio)(上) 2009/09/04

    黑潮(Kuroshio)(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江紫綾研究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前言
    黑潮是緊鄰臺灣的重要洋流,其與臺灣的氣候、環境、漁業及人類生活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臺灣與黑潮始終脫離不了關係,因此生活在臺灣的我們,更應探索黑潮、研究黑潮、了解黑潮。

    命名來由
    黑潮為日本語「Kuroshio」之中文翻譯。這是因為,黑潮表層的水幾乎沒有營養鹽和懸浮顆粒,是一支相當純淨的海水團,光線不易被散射,逐漸被海水所吸收,海水會呈深藍色。然而沿岸海水則因為懸浮顆粒多,反射回水面的白色光較多,所以看起來比較明亮,海水會呈淺藍色或綠色。 Continue reading →

  • 流”往何處去:模擬大氣(Atmosphere)與海洋(Ocean)的流動 2009/09/04

    “流”往何處去:模擬大氣(Atmosphere)與海洋(Ocean)的流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所科學教育組周子宇碩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暖流、冷流、粒子密度流在大氣與海洋的運動情形

    實驗裝置
    首先準備一個大型的水容器(越大越好,塑膠魚缸是你理想的選擇)。如圖所示將水管(或相似的物體)放在水槽的一端。最好能用黏土將水管和水槽的底部密封,但並不是必須的。

    暖流
    用杯子裝點熱水並加點紅色染料(可用其他有顏色的液體代替,但最好是紅色的)在裡面,將紅色的染料倒入水管之中,先延一個方向攪動他之後再返方向攪動,最後緩緩的將水管移除並觀察會發生甚麼變化。熱水將會上升並且向水箱的對面移動,移動到對岸時會產生反彈,這個熱層的現象可以維持約莫一個小時 Continue reading →

  • 山寨板的二枚貝:腕足動物(Brachiopod) 2009/09/04

    山寨板的二枚貝:腕足動物(Brachiopod)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葉昭松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腕足動物在生物分類學上屬於動物界的一門,與帚形動物門親緣較近,外型雖類似軟體動物門斧足綱(二枚貝類),但無親緣關係。腕足的兩瓣殼體位在軟體之背腹面,不同於二枚貝之左右面,且兩殼大小不等,一般較大的為腹殼(或具有莖孔,稱為莖殼),另一較小的為背殼(或具有腕骨,稱為腕殼),幼年期分泌之殼體具鉤狀似鳥嘴稱為喙部,即為殼體後端,後端至前端長度為殼長,垂直於殼長的最大寬度稱為殼寬,腹殼至背殼的最厚處則稱為殼厚。從背殼或腹殼觀察外型可分圓形、長卵形、橫橢圓形、三角形、五角形、方形等;由側面觀察則可分為雙凸、平(背)凸、凹凸、凸凹、雙曲等。 Continue reading →

  • 鹽溫深儀(CTD) 2009/09/04

    鹽溫深儀(CTD)
    高雄市立瑞祥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莊福泰教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鹽溫深儀(CTD)是用來測量海水導電度(Conductivity)、溫度(Temperature)和深度(Depth)的儀器,取其英文自之縮寫稱為CTD,CTD是海洋觀測最基本的儀器,其中海水的導電度可換算成鹽度值,因為海水中含鹽量的多寡會改變其導電度,溫度是由溫度感應器(熱敏電阻)測量,深度則由壓力值換算,因此CTD可以提供海洋學家海水的溫度、鹽度、密度等物理量的分布狀態或其隨深度變化的情形。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