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e
  • 歲差(Precession)與天北極 2009/11/09

    歲差(Precession)與天北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傅學海副教授責任編輯

    地球像一支陀螺般自轉,一天一圈,永不止息。也像陀螺一樣自轉軸又繞著圈圈轉,而且大約要25800年才轉一圈,物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進動」(precession);地球自轉軸的進動稱為「歲差」。

    遠在數千年以前,古人便觀察到太陽在群星間移動,一年繞一圈又回到原位;這一條視軌跡稱為黃道。黃道與天球赤道相交,有兩個交點,其中一個稱為春分(點),是太陽由南天進入北天時的交點(昇交點)。西方自古觀察太陽再黃道上的移動,以春分為參考點,太陽由春分繞一圈又回到春分,稱為一回歸年。黃道最南端的點稱為冬至,中國以冬至為參考點,作為回歸年的起始點;太陽由冬至起始,繞天一周(稱為周天)又回到冬至這一點,太陽剛好繞天一周,稱為一「歲」。 Continue reading →

  • 星星(Star)田徑賽 2009/11/09

    星星(Star)田徑賽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傅學海副教授責任編輯

    田徑賽一直是體育競賽中,最引人注目的項目之一,跑得最快的人常成為運動明星。天上所有的星星竟然也在運動,相信一定讓許多人驚訝不已。其中最受矚目的當然是「看起來」移動的最快的一些恆星,目前已知最快的金牌、銀牌、銅牌分別為的當屬巴納德星(Barnard’s star)、凱普頓星(Kapteyn’s star)、古陸門布雷吉1830(Groombridge 1830,為了簡潔後文稱為「古氏1830」)。

    人類進入文明以後,仰望星空也有數千年之久,一直都認為恆星是不動的,就像印在傘面上的圖案一樣。直到西元1718年,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將自己在南半球的觀測數據與西元150年扥勒密星表比對,發現許多恒星彼此間的相對位置有變化,其中天狼、大角與南河三(Sirius、Arcturus與Aldebaran)的變化最明顯,超過半度以上,這才發現恆星是會運動的,稱為恆星「自行」(proper motion)。 Continue reading →

  • 沙羅週期 2009/11/09

    沙羅週期 (Saros Cycl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 陳柏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傅學海副教授 責任編輯

    在2009年7月22日發生的日全食現象,臺灣地區只能看見日偏食現象,必須等到2070年在恆春半島才有機會觀賞日全食。

    日食的形成原因是因為太陽、月球、地球剛好在同一條直線上,月球恰巧將太陽遮住,所以在地球上的某些區域無法看到太陽。
    如果單從月相變化來看,每當月亮位於「朔」的位置,似乎就應該產生日食,但實際上卻並不是如此。原因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平面(黃道面)與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平面(白道面)有一個大約五度的夾角,必須日、月兩者的位置相距在一度內,才能產生日食現象;所以並不是每次逢朔就會產生日食現象,必須等到地球繞太陽公軌道的位置,剛好位於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升交點、降交點)才有可能發生日食的現象,但並不是每一次月亮位於這兩個交點時都恰好位於朔的位置,所以必須符合這兩個條件才有可能發生日食的現象。 Continue reading →

  • 北極星與天北極 2009/11/09

    北極星 (Polaris)與天北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傅學海副教授責任編輯

    在孔子時代,認為北極星就代表著天北極。至少到了宋朝,已經很確定知道北極星並不在天北極的位置上。

    在晴朗的晚上,只要有心,花上五到十分鐘,便可以觀察到星星在移動,尤其觀察在屋角或山邊附近的星星,更是明顯。所有的星星都與太陽、月亮一樣東升西降。利用照相機長時間曝光,則所有的星星都因為移動而呈現一條圓弧,圓弧的中心稱為天北極,正是地球自轉軸指向的方位。 Continue reading →

  • 2009年加一閏秒(Leap Second) 2009/11/09

    2009年加一閏秒(Leap Second)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傅學海副教授責任編輯

    時間,暨具體又抽象。時間在每時每刻過的生活中流逝,似乎再具體不過了,卻又很難清楚說明時間是什麼。地球上的生物,基本上都依循著晝夜交替與季節變遷過日子,這關係著生物的作息與存亡,非常重要。因此,不論要怎樣計數時間的流逝,最後都需要回歸到季節的週期上。

    人類很早就利用太陽的升起與落下的規律性計日,利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季節規律來計年。總結來說,是利用周期性來描述時間,其中地球自轉的週期關係到日、時、分、秒的精確度,人類很早便發明各種計時器,日晷、水鐘都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以後。歐洲的科學與技術日益精進,發展出精確的鐘錶來計時,基本上都用能夠產生週期運動的物體,例如擺鐘、石英震盪錶等。 Continue reading →

  • 影響台灣梅雨(Plum Rain)期長短的原因 2009/10/29

    影響台灣梅雨(Plum Rain)期長短的原因
    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科所彭天音研究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許瑛玿教授責任編輯

    你是否發覺2009年梅雨季降雨不明顯?如果你仔細回想一定可以發現,每年梅雨期的長短是不一樣的,有些年的梅雨期長且降雨十分顯著,而有些年的梅雨期短且降雨少。例如:1930年代有兩年的梅雨期只有幾天,而出現了旱年現象。從中國的記載可以看出梅雨降雨的變動性,例如:「梅子黃時日日晴、黃梅時節燥松松」,是說梅雨時出現的晴朗天氣;「吃了端午粽,還有三天凍」的「冷水黃梅」,則表示梅雨來得特別早;另有「陣頭黃梅」及「小暑一聲雷,黃梅倒轉來」,表示梅雨來得特別遲,以及梅雨過後又再度出現持續降雨天氣。 Continue reading →

  • 淺談逆溫 2009/10/28

    淺談逆溫 (Inversion)
    國立苗栗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劉承玨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許瑛玿教授責任編輯

    逆溫(或稱逆溫層),指的是大氣的溫度隨著高度而增加。因為一般而言,在對流層是大氣的溫度隨著高度而減少的,若是出現大氣的溫度隨著高度而增加,即發生逆溫現象。逆溫常常造成地表大氣過於穩定,因為溫度隨高度增加,不利於對流,使污染物侷限在地表,導致地面空氣品質降低。

    逆溫造成的原因有很多,通常歸類成4大類,這4種逆溫,在不同的狀況下發生,但有時也會互相影響。以下就分別介紹這4種逆溫的形成原因及伴隨產生的現象: Continue reading →

  • 探討影響台灣梅雨(Plum Rain)期長短的原因 2009/10/28

    探討影響台灣梅雨(Plum Rain)期長短的原因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科所彭天音研究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許瑛玿教授責任編輯

    你是否發覺2009年梅雨季降雨不明顯?如果你仔細回想一定可以發現,每年梅雨期的長短是不一樣的,有些年的梅雨期長且降雨十分顯著,而有些年的梅雨期短且降雨少。例如:1930年代有兩年的梅雨期只有幾天,而出現了旱年現象。從中國的記載可以看出梅雨降雨的變動性,例如:「梅子黃時日日晴、黃梅時節燥松松」,是說梅雨時出現的晴朗天氣;「吃了端午粽,還有三天凍」的「冷水黃梅」,則表示梅雨來得特別早;另有「陣頭黃梅」及「小暑一聲雷,黃梅倒轉來」,表示梅雨來得特別遲,以及梅雨過後又再度出現持續降雨天氣。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