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e
  • 2017 天文大事紀 2017/01/04

    2017年天文大事紀

    自由撰稿者陳彥淳編譯/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王名儒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Astronomy Calendar of Celestial Events for Calendar Year 2017

    2017 年的天空一樣熱鬧,從1月的流星雨、2月的日環食到6月的土星衝日等等,幾乎都是肉眼可以觀賞的天文事件,重要的日期和時間請參考本文。本文的所列時間皆為中原標準時間。

    ▉ 一月

    ◕ 3-4日──象限儀座流星雨。象限儀流星雨是一個略高於平均流量的流星雨,通常在其高峰期每小時可觀察到近40顆流星。它是由在2003年發現的已滅絕彗星2003EH1的塵埃粒子產生的流星雨,流星雨時間從1月1日至1月5日,高峰期出現在3日到4日的夜晚。月亮下山的午夜後將是最佳觀賞時間。流星會從星座牧夫座輻射,但可在天空中的任何地方出現。 Continue reading →

  • 海上漏油事件的處理 2016/10/07

    海上漏油事件的處理 (Ocean Oil Spills Clean-up)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郭毓璞

    電影《怒火地平線》改編自 2010 年墨西哥灣的鑽油平台「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 的海上公安意外,電影詳實的描述了所屬的英國石油公司以及鑽油平台管理者之間的矛盾以及誤判形勢導致平台爆炸的關鍵決策,事發後即時的救災應變雖然拯救了九成的人命,但隨著鑽油平台事故最後階段的切管封井失敗,也造成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海上漏油污染事件,據估計 2010 的 4 月到 7 月之間,總共洩漏了 320 萬桶石油,相當於目前全伊朗的單日產量。

    雖然台灣附近的外海並沒有鑽油平台,但對於海上漏油事件也並不陌生,除了 2001 年知名的阿瑪斯號貨輪油污事件以外,近年也有過多次砂石船以及貨輪的擱淺漏油事件,2016 年三月的德翔貨輪擱淺於石門外海,九月更因莫蘭蒂颱風的影響,導致中國籍輪船於金門擱淺漏油,都引起許多民眾和環保人士關注。 Continue reading →

  • [影音] CASE【百秒說科學】為什麼深海生物是紅色的? 2016/09/10

    [影音] CASE【百秒說科學】為什麼深海生物是紅色的?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百秒說科學企劃團隊製作

    如果你是隻可口的小蝦子,住在幽暗深海裡,為了避免變成別人的晚餐,你的身體要是什麼顏色才能保護自己呢?

    黑色似乎是個再簡單不過的答案。的確有很多深海生物的身體是黑色的,但是真正的深海蝦卻是像煮熟的蝦子一樣紅!為什麼紅色的身體也可以保護深海蝦不被天敵看見呢?

    跟著百秒說科學,一起來看看七彩的陽光和海水是如何影響深海動物們的顏色吧!


    Continue reading →

  • 災變論、均變論、生物漸變論與間斷平衡說(下) 2016/07/15

    災變論、均變論、生物漸變論與間斷平衡說(下)(Catastrophism, Uniformitarianism, Phyletic Gradualism & Punctuated Equilibrium) (II)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林明慶

    連結:災變論、均變論、生物漸變論與間斷平衡說(上)

    如果說依照達爾文的理論:生物是慢慢累積變異而變成新種,那理當可以透過一系列的化石來觀察出形態漸進的過程,但在實際上大部分的觀測結果並非如此,這些化石總是維持著很高的同質性,但是在另一個很接近的地質時間裡,兩者卻又產生了明顯的形態落差。這個現象由梅爾 (Ernst Mayr) 首先發現,古爾德和艾崔奇提出了解釋理論,突破了百餘年來達爾文的論述。 Continue reading →

  • 災變論、均變論、生物漸變論與間斷平衡說(上) 2016/07/15

    災變論、均變論、生物漸變論與間斷平衡說(上)(Catastrophism, Uniformitarianism, Phyletic Gradualism & Punctuated Equilibrium) (I)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林明慶

    古代在西方世界中,人們往往因為宗教的關係,將所發現到的化石歸因於聖經提到的大洪水中死去的動物。到了十九世紀初期,更多化石被有系統性地發掘出來之後,比較過後的結果,才發現這些生物很多都沒辦法和現生生物對應起來,似乎是完完全全不同種的生物(好比魚龍和蛇頸龍等)。若是符合聖經的論述,照理來說生物是上帝的完美創造,並不會產生任何改變,更不用提會消失,那怎麼會冒出這些不知名的生物呢? Continue reading →

  •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導言 2016/07/14

    【極端氣候現象系列報導】導言
    自由撰稿者 林如雲編譯 /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 責任編輯

    近年來全球夏天的氣溫都屢創新高,打破高溫紀錄的新聞標題一再出現,2014年如此,2015年也是一樣,科學家們甚至預測2016年夏天會比2015年更熱。

    很多人也許覺得天氣熱,只要把冷氣打開就不會受到高溫的影響了。但真的解決問題了嗎?除了高溫熱浪外,近年來也有許多其他極端氣候的報導,例如2016年1月份美國東部的暴風雪,以及近期「荒涼乾旱氣候」的產生,極端氣候還包括洪澇的肆虐,並且這些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愈來愈頻繁,對人類的生命及生活已經造成越來越多,甚至越來越大的影響了。

    這些極端氣候現象對我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嚴重?又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極端氣候現象的發生呢? Continue reading →

  •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一):屢創新高的地表溫度 2016/07/14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一):屢創新高的地表溫度
    自由撰稿者 林如雲編譯 /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 責任編輯

    氣溫頻頻創歷史新高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極端氣候現象。2014年全球氣溫打破以往的紀錄,根據英國氣象局自1850年以來的觀測結果,2014年全球地表的平均溫度比1960年到199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攝氏0.57度。但這一項歷史記錄在2015年已被超越,2015年全球地表的平均溫度又比這30年的平均溫度基準值高出攝氏0.75度,刷新了2014年的記錄1。然而英國氣象局在2016年一月公布的預測,2016年地表的平均溫度預計會再上升攝氏0.84度,將會續創歷史新高。從氣象觀測記錄和科學家的前瞻分析來看,全球暖化的腳步不但沒有停歇,反而還在加速,使得研究氣候暖化現象的學者倍感焦慮且憂心重重。由於2000年至2013年間地表溫度的升溫幅度不大,有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暖化的腳步已經放緩,但目前觀測資料所顯示的結果,這個暖化放緩的論點已經不起考驗了。 Continue reading →

  •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二):波波湖蒸發了 2016/07/14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二):波波湖蒸發了
    自由撰稿者 林如雲編譯 /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 責任編輯

    連結: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一):屢創新高的地表溫度

    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聖嬰現象的變化日趨極端化,頻率越來越高,規模也逐漸增強。聖嬰現象的極端化趨勢對人類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僅讓天氣越來越熱,也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乾旱的現象。最近玻利維亞波波湖的乾涸引發世人的注意,就是乾旱現象典型範例。

    玻利維亞當局是在2015年12月正式宣布該國的波波湖已完全蒸發乾涸。波波湖位於玻利維亞海拔3700公尺的半乾旱平原,湖的範圍大概有兩個洛杉磯地區的面積,是長年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敏感地帶。這個淺鹽湖過去也曾經一度短暫乾涸,之後再次獲得冰河挹注的水源而復生。但是自從安地斯山冰河因暖化而消融後,波波湖的水源跟著消失,整個湖漸漸走向乾涸的命運。而周期性聖嬰現象日趨極端所引發的乾旱效應,正是波波湖最終枯竭的主因。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