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e
  • 氣象衛星雲圖(Satellite Image) 2011/09/05

    氣象衛星雲圖(Satellite Image)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吳佳蓉研究生/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玿教授責任編輯

    在看電視的氣象預報時,總是看到氣象播報員指著身後的大圖,說:「從衛星雲圖上可以看出……。」而進入中央氣象局的網頁後,在「天氣觀測」條目底下,點選「衛星雲圖」,螢幕上就會秀出色彩豐富的雲圖,且可以選擇範圍以及類別。究竟什麼是「衛星雲圖」呢?衛星雲圖又分成哪些類別呢?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提供的衛星雲圖示意圖

    Continue reading →

  • 大氣環流(一)局部環流與季風(Atmospheric circulation) 2011/09/05

    大氣環流(一)局部環流與季風(Atmospheric circulation)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吳佳蓉研究生/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玿教授責任編輯

    空氣的流動稱為氣流,可以是水平或垂直的,水平方向的氣流即我們一般所謂的「風」,垂直方向的氣流則稱為「上升氣流」或「下沉氣流」。氣壓分布不均造成空氣流動的力量,稱為氣壓梯度力,因此風有由氣壓高吹向氣壓低的趨勢。

    地形起伏、海陸分布會使各地區大氣溫度不均,影響氣壓分布。受熱區的地面氣壓比周圍氣壓低,空氣流向受熱區;受熱區上層,氣壓比周圍氣壓高,空氣被推離受熱區。水平流動發生後,會在受熱區產生上升氣流,而在較冷區產生下沉氣流,形成一個環流狀的系統,即「大氣環流」。

    (1)局部環流

    • 海陸風:

    因海洋與陸地受熱不均,而在海濱附近形成日夜變化的風,稱為海陸風。白天時,由於陸地比熱比海水小,受熱後陸地溫度上升快,形成局部的低壓中心,海面上的 空氣則因為溫度較低,氣壓相對較高,空氣沉降,地表附近的空氣由海面吹向陸地,形成「海風」。夜晚時,陸地因長波幅射冷卻,散熱較快,形成相對高壓區,且 海洋因比熱大,散熱較慢,形成相對低壓區,使得低層空氣由陸地吹向海面,形成「陸風」。

    台灣地區,海風大都從上午10?11時開始,起初風力很弱,範圍也小,到下午14?15時,氣溫最高的時候,海風最強,常可達3?4級左右,範圍也擴大, 但通常只能深入陸地20公里,至多也不過25公里。太陽下山以後,海風停止,陸風跟著就開始,陸風不如海風明顯,通常風力僅1?2級而已。海陸風現象,影 響之高度不大,通常只不過200~300公尺,最高不會超過600公尺。


    左圖:海風示意圖、右圖:陸風示意圖 。(圖片來源:台灣大百科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307)

    Continue reading →

  • 雙眼牆颱風 2011/09/05

    雙眼牆颱風 (concentric eyewall)
    國立苗栗高級中學地球科學劉承珏老師/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玿教授責任編輯


    2007年8月,強颱聖帕出現了明顯的雙眼牆現象(concentric eyewall,或可稱為eyewall replacement),這種情形到底代表著什麼,或是具有什麼樣的科學意義呢?以下簡單介紹雙眼牆颱風的形成及眼牆置換的過程:

    中央氣象局觀測到聖帕有明顯的雙眼牆,颱風中心看起來有如一個甜甜圈。圖片來源:http://tw.epochtimes.com/7/8/18/63304.htm

    Continue reading →

  • 大氣環流(二)三胞環流(Atmospheric circulation) 2011/09/05

    大氣環流(二)三胞環流(Atmospheric circulatio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吳佳蓉研究生/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玿教授責任編輯

    大氣環流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加熱的空間分布不均勻。由於低緯度地區的地面接受太陽輻射較多,氣溫比較高,所以到了高層呈現比中、高緯度為高的氣壓。空氣在高層直接由赤道流向南北極,然後在地面上由南北極流回赤道,而形成純南北方向的環流。這樣形成從赤道到北極只有一個對流胞的全球環流,稱為單胞環流,英國氣象學家George Hadley於1735年提出類似的概念,此一單胞環流因此被稱為哈德里胞(Hadley cell)。 Continue reading →

  • 龍捲風的秘辛(The Mystery of Tornados) 2011/09/05

    龍捲風的秘辛(The Mystery of Tornado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李亭誼研究生/ 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玿教授責任編輯

    圖一 漏斗雲。資料來源:CBCNews(2009)。2011年6月8日,取自http://www.cbc.ca/news/yourcommu ... -severe-storms.html

    在台灣報紙的新聞版面上,「某地區驚見龍捲風!」這種標題,通常一年之中出現的次數不超過五次。這是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並不易造就龍捲風的形成。龍捲風指的是發生在積雨雲(雷雨雲)下方或是從積雨雲直接向下發展至地面或海面的強烈旋轉氣柱是,發生在陸地時稱作「陸龍捲」發生在海上則稱作「水龍捲」。龍捲風是一種時間尺度與空間尺度相對較小的天氣現象,其直徑由數十公尺至數百公尺不等,平均約250公尺,生命期最短的不到1分鐘,但有些則可長達 數小時,平均約10分鐘。 Continue reading →

  • 落山風 (Luo-shan wind) 2011/09/05

    落山風 (Luo-shan wind)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李亭誼研究生
    /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玿教授責任編輯

    在南台灣的恆春地區,當地人在每年十月到隔年四月左右的冬季,時常能感受到一陣一陣出現的乾燥強風,由於這類型強風的風向是由山上吹落山下並往海面上去, 故被當地居民稱做「落山風」。恆春的落山風屬於一種地區性風暴現象,常發生在恆春半島的西岸,然而它和恆春東岸常見的東北季風並不相同,若將強勁的東北季 風即視為落山風其實是個錯誤的觀念喔!因為恆春落山風的形成機制並非只是較強的東北季風,落山風的強烈地面陣風通常都能達到蒲福氏風級(Beaufort Scale)的六到八級陣風的強度(註:蒲福氏風級詳細資料補充於文末),有些個案瞬間陣風甚至能達到十三級陣風,幾乎是颱風的風速了!

    圖一 東北季風氣流越過中央山脈南側 資料來源:洪秀雄(2010)。劇烈天氣現象-落山風。2011年5月16日,取自http://www.lib.ncu.edu.tw/~hong/atmhmpg/sevr/twntopo.htm

    Continue reading →

  • 颱風登陸臺灣時的變化 2011/09/05

    颱風(typhoon)登陸臺灣時的變化
    國立苗栗高級中學地球科學劉承珏老師/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玿教授責任編輯


    臺灣位處北回歸線附近,介於熱帶氣候區之邊緣,加以太平洋高壓流場主導颱風路徑,其順時針方向氣流常將颱風牽引至臺灣一帶並轉向,因而常有颱風侵襲臺灣,而由於近年對於颱風之研究,研究人員發現,由於臺灣的獨特地形,颱風在登陸時會發生一些特殊的現象,以下針對這個過程中會有的現象簡單介紹之。

    臺灣最顯著的地形為中央山脈,颱風登陸臺灣後常必須有「過山」的過程,但過山過程十分複雜,一般來說可以分成幾個類型:

    • 颱風碰到中央山脈後減弱消失
    • 颱風整體越過中央山脈
    • 颱風中心一分為二。

    這邊不討論在山脈東側即減弱或消失的情形,而探討颱風越過山脈時會有的情形。

    一般說來,若颱風整體越過中央山脈,稱為自由過山;若中心受山脈抵擋,而該颱 風的垂直發展又夠深厚,此時只有近地表的部份會受到阻擋,上層部分可以跨過山脈,並在山脈的西側引發一個副低壓中心,當在東側留下的舊有低層中心逐漸減 弱,越過山脈的高層颱風中心會和這個新的副低壓氣壓中心重新結合,這種狀況稱為分裂過山。

    根據中央氣象局預報經驗,要判斷颱風會分裂過山還是自由過山有兩個面向,第一個是看颱風移動路徑(移向)與中央山脈長軸方向間的夾角,在此稱之為β角(如圖一),若70°≦β≦110°,則容易產生自由過山的情形;當 β角增加為110°<β≦170°的情形,則較易出現分裂過山。上述兩種情形都是從颱風的移向和山脈夾角而定,而與颱風強度無關。

    圖一

    Continue reading →

  • 大氣光影的變化一 (The Optical phenomena of Atmosphere ) (II) 2011/09/05

    大氣光影的變化一 (The Optical phenomena of Atmosphere ) (II)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李亭誼研究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玿教授責任編輯

    在大氣中,有許多現象會因為大氣的垂直結構或光線照射角度所影響,而形成不同的光影變化或特殊的景象,例如:幻日(sundogs)、暈(halo)、蜃 景(mirage)等等。有一些現象我們已在課本中見過,例如虹(primary rainbow)或霓(secondary rainbow),然而其實還有許多特殊的大氣現象你可能連聽都沒聽過喔,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有趣的光影變化吧!以下介紹因為冰晶的反射與折射所造成的特 殊現象:

    二、冰晶的反射與折射

    • 日/月華(冕)(corona)

    當日光或月光照射入含有小水滴的薄雲層時,光線會在小水滴上產生繞射,而形成如同在小水滴兩邊各為光源一樣,而這兩個新光源在小水滴的後面又相互干涉,於 是形成明暗相間的光環。當同時有很多的小水滴都產生上述繞射現象時,在雲層的後面會就形成彩色的光環,光環的顏色排序為內藍外紅,此光環即為 「華」(corona)。日華(圖1)和月華(圖2)的成因相同,在台灣月華較常見,日華相對較少見且也較難觀賞,因為在薄雲的情況下陽光顯得太過刺眼, 但在厚雲的情況下卻又不會看到日華,所以日華才較不常見。

    圖1:日華。資料來源:洪秀雄(2010)。日月華。2011年6月28日,取自http://www.lib.ncu.edu.tw/~hong/atmhmpg/optics/coronas.htm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