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e
  • 臺灣北部大屯火山群中安山岩與玄武岩之關係 2011/09/01

    臺灣北部大屯火山群中安山岩與玄武岩之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張哲維博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一般而言地質學家將安山岩的可能成因區分成三種,第一種可能成因涉及基性(玄武岩)或超基性岩石(橄欖岩)的部分融熔(partial melting) ,基性岩或超基性岩經過減壓或增温的作用,產生少量的安山岩質岩漿。第二種可能成因為基性岩漿和含二氧化矽較高的酸性岩漿或沉積物的混合有關 (mixing or assimilation ),基性岩漿的二氧化矽含量較少,和含二氧化矽較高的酸性岩漿混合後,生成安山岩質岩漿。最後一種可能成因則與岩漿中礦物的結晶分化有關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基性岩漿結晶分化二氧化矽含量較少的礦物,使殘餘岩漿的二氧化矽含量越來越高,最後生成安山岩質岩漿。而參與結晶分化 的礦物種類,則依據研究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組合。臺灣北部大屯火山群的火成岩涵蓋了基性的玄武岩和中性的安山岩,正可以提供研究岩石成因的絕佳素材。 Continue reading →

  • 河道平衡 2011/09/01

    河道平衡
    新北巿立安康高級中學地球科學張亞君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影響河道平衡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自然現象,如山崩、地震等;也有人為的因素,如興建水庫、攔砂壩等。這些因素如果造成河床變化,進而改變了流水作用,就會 改變河道的平衡。像是地殼抬升使得海平面相對下降,河流的侵蝕能力會隨之增強;或者山崩、土石流或火山熔岩等,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以及人工築堤、興建水 壩、攔砂壩等,都會形成新的暫時侵蝕基準面,而使上游的河流流速減弱,而下游方向則相對增強。此外,如果在河床上開採砂石,形成河道上的窪地,會使窪地的 上游方向河流侵蝕作用增強,這些都會造成河川作用的改變,並改變地貌。 Continue reading →

  • 河流的侵蝕作用 2011/09/01

    河流的侵蝕作用
    新北巿立安康高級中學地球科學張亞君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圖一 大安溪侵蝕兩岸的岩層。

    許我以海枯石爛

    許我以生生世世  滄海桑田

    卻見涓涓溪水

    滔滔江河

    用日日夜夜的潺湲

    化高山為深壑

    用江河對海洋的奉獻

    接續了精衛鳥未竟的遺憾

    才幡然驚悟

    變動

    原是天地間唯一不變的永恆 Continue reading →

  • 河流的搬運作用與沉積作用 2011/09/01

    河流的搬運作用與沉積作用
    新北巿立安康高級中學地球科學張亞君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河流的搬運作用,是以水為媒介,將泥沙、碎屑或岩礫,往河流的中、下游輸送。河水流速快慢等因素,決定了搬運能力的強弱。一般而言,如果河床的坡度陡、河水的流量大或是河床較為平滑,水流的速度就 會比較快,搬運的力量也比較大。搬運的物質,則依大小與重量不同,在河床中以不同的方式移動。較大、較重的的礫石,通常只能以滾動或跳動的方式推移;而較 小的顆粒則懸浮在水中,隨著水一起流動;此外還有些可溶於水的礦物質,就會溶解在水裡被攜帶移動。在搬運的過程中,顆粒的形狀會因為撞擊、磨損,而逐漸變 得光滑圓潤,形成鵝卵石。如果沿著河道觀察,就可以看到在河流不同的區段處,泥、沙與礫石的顆粒,大小與形狀逐漸的改變(圖一)。

    圖一 七股溪下游,入海口附近顆粒極為細密的泥灘。

    Continue reading →

  • 熱點(Hotspot) 2011/09/01

    熱點(Hotspot)
    國立百齡高級中學 地球科學科汪伃鮶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熱點』理論的提出   威爾遜John Tuzo Wilson(1908~1993)

    • 加拿大渥太華人,多倫多大學教授,後擔任加拿大安大略科學中心的主任。
    • 在1920年代,在大學將主修科目由物理轉為地質。
    • 1963年,地質學家約翰‧圖佐‧威爾遜為夏威夷-天皇海山鏈的起源提出假說,認為它們是在太平洋板塊向西北方向漂移時,由一個靜止不動的火山活動熱點順次形成的,因而其中越近尾部的火山島和海山,所受的侵蝕也越多。
    • 美國科學人雜誌稱其對於板塊學說的新解釋為『二十世紀五大主要科學成就之一』

      固定的熱點噴發出岩漿。(圖片來源:http://pubs.usgs.gov/gip/dynamic/hotspots.html )

    Continue reading →

  • 兩個地震 (Earthquake),究竟是誰先闖的禍?! 2011/09/01

    兩個地震(Earthquake),究竟是誰先闖的禍?!
    國立清水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周漢強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2009年幾乎同時發生在東加-薩摩亞地區的兩個地震,引發了造成將近兩百人喪生的海嘯。對於兩個地震發生的先後順序,以及究竟是那個地震引發了 另一個地震,一直存有爭議。最近由Beavan et al.,以及Lay et al.,同時在自然期刊上發表了各自的結果,而兩者的結論正好相反!

    圖一 2009年9月29日發生在東加海溝的兩個地震。左下方為隱沒帶地震的震源機制解(逆衝斷層),右上方為海溝外側隆起地震的震源機制解(正斷層)。黃色箭頭代表GPS觀測站所測量到的地表位移量,黑色箭頭代表利用正斷層模擬出的位移量,紅色箭頭則代表加入逆斷層後所模擬出的位移量。

    Continue reading →

  • 天塌下來…超出我們的想像(The Sky Is Falling … More Than We Thought) 2011/09/01

    天塌下來…超出我們的想像(The Sky Is Falling … More Than We Thought)
    桃園縣立同德國民中學地球科學科邱宇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圖片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Cumulonimbus_mit_Riesenamboss.JPG

    約五千年前,一個小的鐵隕石撞擊埃及的西南角落,在岩石和砂中衝撞出一個約45公尺寬的坑洞。一項新的研究顯示,這種小隕石可能在撞入地球大氣層時,存留下來的部分比我們以前想像的還要大,這意味著隕石撞地球的危險性比我們認知的還要大。 Continue reading →

  • 海底擴張學說的奠基者海斯(Harry Hammond Hess) 2011/09/01

    海底擴張學說的奠基者—海斯(Harry Hammond Hess)
    國立台南第二高級中學地球科學陳宗元教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Harry Hammond Hess

    海斯(Harry Hammond Hess), 1906年5月24日生於美國紐約市,於1923年進入耶魯大學就讀,一開始是主修電氣工程,後來才轉至地質。畢業後,在非洲南部的羅德西亞境內擔任探勘 地質學家。1929年,海斯回到美國,進入普林斯頓大學讀博士班,並於1932年獲博士學位。有個關於他的小故事說,海斯是個老菸槍,本來想讀哈佛的博士 班,但因為哈佛的禁菸規定使他離開。海斯在就讀博士班期間,廣泛的接觸了有關礦物學、岩石學、海洋構造學等的名師,這些名師給了海斯重要的知識背景,使他 將來的研究把這些相關知識結合,正如同他站在這些名師的肩上,我們也更進一步站在海斯肩上一般。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