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e
  • 擴張中的海洋荒漠(Ocean Deserts) 2009/09/02

    擴張中的海洋荒漠(Ocean Desert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葉庭光碩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太平洋與大西洋在赤道附近的低含氧量區域(也叫做 “海下沙漠”),在過去五十年之間正迅速擴大。不但如此,電腦模擬氣候模型的結果顯示,這樣的趨勢將會持續擴大並威脅海洋生態系統。在這個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含氧量低的海水層’oxygen-minimum zone’在赤道附近海域有擴張趨勢。

    德國基爾大學(University of Kiel)的研究者Lothar Stramma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測量3大洋赤道附近300-700公尺深的海水的含氧量,並與過去50年的資料相互比較。Lothar Stramma博士指出,幾乎所有區域的含氧量都逐漸降低。這篇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Science的研究報告指出,太平洋東部赤道附近海域向北延伸到印度洋一帶,現在已經被歸類為 “次氧帶”(suboxic),也就是說,這一個區域的含氧量,以降低到危及生態系運作的程度。 Continue reading →

  • 極區(Arctic)陸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受侵蝕 2009/09/02

    極區(Arctic)陸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受侵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葉庭光碩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如同北極冰山證以破紀錄的速度消失,氣候變遷也正加速北極海侵蝕極區的陸地。最近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的一篇論文指出,在過去52年之中,阿拉斯加州東北部海岸線被侵蝕的速率已增加一倍。這種環境惡化的現象將對當地生態系統、極區居民、以及石油與天然氣的開採產生相當大的衝擊。

    相較於一般的海岸,極區的海岸特別容易遭到侵蝕。這是因為極區海岸的沉積物是富含冰塊的鬆散砂礫層,而非由堅固的膠結物充填。這種鬆散的結構之前是因為有冰冠的保護才得以保持。一旦冰冠融解,這些岩層將快速被侵蝕。科學家非常關心這個現象,因為隨著海冰消失,這些海岸將暴露在海浪以及暴風雨的侵蝕。此外,海水暖化以及海平面上升將導致這個情形更加惡化。 Continue reading →

  • 華特‧孟克(Walter Heinrich Munk)的故事 2009/09/02

    華特‧孟克(Walter Heinrich Munk)的故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王儷樵碩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Water Heinrich Munk(1917~)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小時候父母離婚,他的外祖父(Lucian Brunner,1850~1914)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兼銀行家。為了幫助家中事業,Munk在15歲時即被送到紐約的一所預備學校念經濟。接著 Munk在哥倫比亞大學念了3年,發現自己對銀行業務沒有興趣,故轉往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物理系就讀,畢業於1939年。Munk在史克力普海洋學院(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graphy)申請到了暑期工作的機會,並於隔年成為史克力普校長Harald Ulrik Sverdrup(1988~1957)的博士生。 Continue reading →

  • 亨利‧史托梅爾(Henry Melson Stommel) 2009/09/02

    亨利‧史托梅爾(Henry Melson Stommel)
    台灣師範大學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 彭書憶碩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Henry Melson Stommel 美國物理學家。1920年9月27日出生於 Wilmington, Del.;過世於波士頓,年71歲。

    1942年畢業於耶魯大學,歷任耶魯大學教員(1942-1944),Woods Hole 海洋研究員(1944-1959、麻省理工學院(1959,1963-1978)和哈佛大學(1960-1963)教授,1961年起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後期為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Continue reading →

  • 伊斯蘭曆 ( Islamic Calendar) 2009/09/02

    伊斯蘭曆 ( Islamic Calendar)
    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所陳柏宇碩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伊斯蘭曆主要是回教國家所使用的曆法,全世界大約有數千萬的人使用這種曆法,許多伊斯蘭教的國家進行包括祭祀、到麥加朝聖、以及許多宗教的活動都必須使用伊斯蘭曆,雖然現在主要的曆法依據是以西方國家的曆法為主,但是伊斯蘭曆對於宗教上仍然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伊斯蘭曆主要的依據是看月亮的圓缺而定,裡面規定一年有十二個月,每個月大約有29或30天,除了十二月例外,每個月的開始就是以新月那天為一個月的開始,其週期是大約30年間最變化的,以求立法與月相能保持一致。伊斯蘭曆與中國夏曆不同的地方,在於伊斯蘭曆並不設閏月,而於閏年時在十二月後面再加一天,因此伊斯蘭的曆法中每個月的季節是不固定的,一年有三百五十四天,與現行的西方曆法大約相差了十一天,因此大約三十多年會有一個循環。因此雖然伊斯蘭的節日很多人都知道,但是都不確定他確切的時間到底發生在哪一個季節。 Continue reading →

  • 海水結晶分析鹽類(Salt)種類 2009/09/02

    海水結晶分析鹽類(Salt)種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林忠彥碩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適合年紀:8-16歲
    活動預估時間:需要一至兩週的擺放時期,實際操作時間15分鐘
    準備器材: 碗(深度不要太深)、附近海水、鎳鉻絲、稀鹽酸、本生燈、藍色玻璃杯(主要功能是透過藍色玻璃杯容易看出黃色火焰)、一些常見鹽類的化學藥劑、護目鏡
    預期目標:
    1. 學生可以知道海水裡主要有哪些物質(離子)
    2. 知道溶解度大者,較慢析出結晶,反之溶解度小者,較快析出結晶。 Continue reading →

  • 颱風(Typhoon)讓東台灣減少大地震(Earthquake)發生的頻率 2009/08/14

    颱風(Typhoon)讓東台灣減少大地震(Earthquake)發生的頻率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蔡哲銘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一般人對於颱風的印象,總是想到颱風來臨時挾帶著強風豪雨、海浪被吹到三層樓高的景象。而颱風在短時間內所降下的豐沛雨量,往往又會引發山洪、土石流以及水災,對於大家的生命財產造成損害。因此,雖然平均每年都會約有3~4個颱風會侵襲台灣,但只要中央氣象局預報颱風有可能來,大家都會不敢大意、嚴陣以待。
    但是我們也知道,颱風並非只有帶來災害。以台灣南部地區而言,主要的降雨季節集中在5月至9月,主要依賴梅雨及颱風所帶來的雨量。萬一梅雨帶來的雨量不明顯,颱風又不來,那麼極有可能會造成乾旱的現象。所以颱風帶來適量的雨量對台灣而言相當重要。此外,颱風對於氣候的調節和地表能量的平衡,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Continue reading →

  • 塵埃無遠弗屆:火山與大氣對流(Volcano, Troposphere, Stratosphere) 2009/08/14

    塵埃無遠弗屆:火山與大氣對流(Volcano, Troposphere, Stratosphere)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葉昭松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臺灣地區每逢沙塵暴侵襲時,氣象單位及新聞媒體都會提醒民眾注意呼吸道疾病,然而,此一天氣現象的出現,並非由於臺灣本島的空氣汙染所致,往往是來自大陸高緯度地區的黃土高原。但為何塵埃能如此遠渡重洋呢?其實與地球的大氣對流作用有高度相關。
    一群科學家針對塵埃搬運的路線和媒介進行研究,建立電腦模型並以2007年五月發生在中國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沙塵暴為起點,發現塵埃進入大氣對流層的上部(約8-10公里高空),且短短13天便繞完地球一周。最後當塵埃再次抵達西北太平洋上方時,廣大的高壓天氣系統使塵埃沉降至對流層的下部,部分塵埃則沉降進入海洋。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