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e
  • 重力(Gravity) 2010/10/22

    重力(Gravity)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球科學系研究所周子宇碩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在地球上任何有質量的物質,都會受到重力的影響,在國中的課程中,我們會以為重力就是萬有引力的影響,也就是物質與地球間相互吸引的力就是重力。而實際上,地球的重力場包含了三個部分,兩個是永久性的,一個是隨時間產生月變化的, Continue reading →

  • 地磁(geomagnetic) 2010/10/22

    地磁(geomagnetic)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所周子宇碩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早在幾千年前,中國人就懂得使用磁石來做辨別方向的工具,宋代沈括於夢溪筆談中,更是詳細的記錄了他對地磁的觀察。「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應該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發現磁偏角的紀錄。 Continue reading →

  • 達爾文幫助智利地震的預測嗎?(Did Darwin Help Predict Chilean Quake?) 2010/10/20

    達爾文幫助智利地震的預測嗎?(Did Darwin Help Predict Chilean Quake?)
    桃園縣立同德國民中學地球科學科邱宇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幫助預測2月27日發生在智利、規模8.8的地震,地震當天至少已知有200多人罹難,破壞廣泛,並在太平洋地區形成了中等規模的海嘯。

    地震學家之所以將這項榮譽頒給達爾文,是因為這位著名的生物學家提出許多蛛絲馬跡來幫助科學家預測這場發生在這個南美國家劇震──有紀錄以來最大的十次地震之一。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家Hiroo Kanamori說:「即使我們無法預測它(地震)甚麼時候發生,但它的發生並不讓人驚訝。」 Continue reading →

  • 冰島火山證明了預測的困難(Iceland’s Volcano Proving Tough to Predict) 2010/10/20

    冰島火山證明了預測的困難(Iceland’s Volcano Proving Tough to Predict)
    桃園縣立同德國民中學地球科學科邱宇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預測火山並不容易,但火山學家仍然全面著手預測冰島正在噴發中的埃亞菲亞德拉冰蓋(Eyjafjallajökull),甚麼時候能結束?或噴出更多的灰?而附近更大、破壞力更強的卡特拉火山(Katla)是否噴發?卡特拉火山的特徵和預測的頗一致,若真如預測所言,那麼未來相當糟糕。

    埃亞菲亞德拉冰蓋在4月17日噴發的特徵越來越明顯,冰島大學和冰島氣象局皆宣布火山噴出物的化學成分改變。火山最極端行為有兩種:一,像夏威夷的冒納羅亞火山的岩漿,它的成分所含的二氧化矽較少,因此黏滯程度較低,所以只會緩緩滲出,持續數年直到停止。二,像聖海倫火山的岩漿,所含的二氧化矽較多,較高的黏滯度會使火山劇烈爆發,爆炸性的噴發後休眠。 Continue reading →

  • 熱地函托高海床(Hot Mantle May Prop Up the Seafloor) 2010/10/19

    熱地函托高海床(Hot Mantle May Prop Up the Seafloor)
    桃園縣立同德國民中學地球科學科邱宇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海水因氣候變遷而上升,但大部分的海床和地殼變動的趨勢一樣,是下沉的。然而,有個問題已經困擾科學家幾十年:為什麼海底的沉沒速度沒有加快? Continue reading →

  • 早期的火山鑄造出鎳(Early Volcanoes Minted Nickel) 2010/10/19

    早期的火山鑄造出鎳(Early Volcanoes Minted Nickel)
    桃園縣立同德國民中學地球科學科邱宇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要不是在幾十億年前的火山噴發出二氧化硫,那些在你口袋中的鎳幣根本就不會存在。其實,在礦床中的鎳是存在於硫化鎳中,一種富含硫的化合物。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的地球化學家Douglas Rumble說:「硫『極為重要』。」因為是硫將鎳集中,使其能進行商業開採。但是沒有人知道硫從何而來,既不是曾掩埋鎳礦的古老海水,也不是從地函湧出的含鎳岩漿,因為這些都不含大量的硫。

    Rumble和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的地球化學家Andrey Bekker以及同事,偶然的在澳洲西部的古代岩石中,發現了有關硫起源的線索。 Continue reading →

  • 核飛跡定年法(Fission Track Dating, FTD) 2010/10/19

    核飛跡定年法(Fission Track Dating, FTD)
    臺北市立南湖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董家莒教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核飛跡定年的原理是測量放射性元素核分裂後,在礦物的結晶面所產生的分裂徑跡為依據,此法與其他定年法不同之處在於,它不須去量測同位素的含量,而是以計算的方式得出核飛跡的計數(counts),為當今廣為使用的定年技術之一。在1960年代,已有科學家利用透射式電子顯微鏡(TEM)在雲母片上拍出核飛跡的顯微照片,並使用化學溶蝕法來輔助觀察。(Young, 1958; Silk and Barnes, 1959)而真正被應用在地質定年上,則是在1963年,兩位物理學家,Price和Walker基於238U同位素的自發性裂變的物理性質,發展出一套新技術來對地質材料作定年分析。 Continue reading →

  • 大氣組成的檢測(Air)-下 2010/09/16

    大氣組成的檢測(Air)-下
    桃園縣桃園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吳俊儀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空氣污染(大氣污染)是指一些危害人體健康及周邊環境的物質對大氣所造成的污染。這些物質可能是氣體,也可以是空氣中的懸浮物。我們日常呼吸的空氣,是由多種化學物質所組成,最普遍的元素是氮氣,其次則是氧氣。

    每種氣體的成份不是固定的,會有輕微的轉變。這些空氣中的污染物如果數量少的話,對人體和環境的影響會比較輕微,但當這些污染物增加至危險的水平,我們就要想辦法把他們從空氣裡消除。

    一般的空氣污染成因可以大致分為天然和人為兩種原因可以利用抽氣式霍氏紅外光光譜分析法(參閱環保署環檢所)檢測其成分:
    (1)天然的空氣污染:火山活動、來自沙漠區或缺乏植被地區所颳起的風沙、來自動物排出的有毒氣體,如牛隻在消化完植物後所排放的甲烷。
    (2)人為的空氣污染:通常由於燃燒燃料引致,如畜牧時所引起的沙塵或化學殘餘物,一般工業活動、使用內燃機的汽車、燃燒煤或炭起引起的污染、油漆或其他揮發性溶劑等。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