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e
  • 三葉蟲的二三事(一) 2011/04/20

    三葉蟲的二三事(一)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蔡哲銘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三葉蟲的名字就是根據它的外部形狀而來,不論縱看或是橫看都是三葉。橫向看是由頭至尾分成「頭甲」(cephalon)、「胸部」(thorax)、「尾甲」(pygidium)三部。若由縱向來看,則可分為中央的「軸部」(Axis)和兩側的「肋部」(Pleural lobe),而大小自 5 公釐(Agnostus)到700公釐(Uralichusribeiroi)不等。但若說到三葉蟲的內部構造,目前我們所知的非常少,因為生活環境的關係,能夠成為化石而保存下來的,只有硬的甲殼部分,由目前化石上見到的一些器官和肌肉組織,可以指出他們的相關位置,卻無法知道確切的功能。下面就從三葉蟲的頭部開始介紹起:

    Continue reading →

  • 重建古氣候的方法與材料 2011/04/20

    重建古氣候的方法與材料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葉昭松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科學家們為了瞭解未來可能的地球氣候,已經試著建立許多氣候模式,透過改變模式中的各項參數,可以得到氣候變化的結果,如可用於模擬大氣或海洋循環的GCMs(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當改變GCM中大氣CO2含量時,透過模擬,可以得到地球溫度的變化。

    Continue reading →

  • 改變大氣成分,是否可讓地球冷卻下來?–地球工程 (Geo-engineering)面面觀 2011/04/12

    改變大氣成分,是否可讓地球冷卻下來?–地球工程 (Geo-engineering)面面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洪逸文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責任編輯

    「全球暖化」已經是一個超越科學的議題,不僅一般社會大眾與政治人物紛紛提出各式因應之道,就連科學家也構想出許多大膽解決暖化的方法。這些藉由人為手段,有目的、大規模地改造地球環境的方法,就稱為「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 方案。這些方案都是為了讓地球冷卻下來,其中包括:在太空放置大量的反光裝置,以降低地球接受到的太陽輻射;將海水噴注到低層大氣,形成水霧甚至進而蒸發氣化,以求在海洋上空的對流層形成大量的雲層來反射太陽輻射;將鐵化合物倒入海中幫助浮游生物成長,以求透過浮游植物的生物泵(biological pump),吸收並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直接將要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捕獲,並封存在不同的儲存庫,如礦場、地殼與海洋等,這種技術簡稱為碳捕捉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CCS)。

    Continue reading →

  • 懸浮微粒–常被忽略的大氣成分 2011/04/12

    懸浮微粒–常被忽略的大氣成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洪逸文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責任編輯

    在討論大氣的組成成分時,「空氣懸浮微粒」常常被忽略。不是它不重要,因為它的體積雖小,卻是影響大氣降水的重要機制!被忽略的最主要原因是它停留在大氣的時間相當短暫,很快就會凝結成長受重力牽引而掉落地表。它又可稱為氣膠粒子、氣溶膠或氣膠,英文名稱為「aerosol」,意即飄浮在空氣中的微小顆粒。一般而言,粒子直徑約 0.001 至數十微米 (μm,1 μm = 10-4 cm = 106mm)之間,來源可分為自然 (natural) 與人為(anthropogenic)。自然的來源有沙塵、海鹽、野火灰燼、火山灰、花粉與孢子等;人為氣懸粒子主要來自農業與工業活動。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自然或人為排放的氣體進入大氣後,經化學作用會形成硫酸鹽、硝酸鹽微粒等,也是氣懸粒子重要來源之一。上述直接進入大氣的粒子稱為「原生氣膠」或「一次氣膠」,而在大氣中經化學反應才形成的粒子,則稱為「衍生氣膠」或「二次氣膠」。

    Continue reading →

  • 火山噴發對大氣的影響 2011/04/11

    火山噴發對大氣的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洪逸文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責任編輯
     

    2010年冰島艾雅法拉(Eyjafjallajokull)火山爆發,不只癱瘓歐陸航空交通,也引起人們對「末日說」的恐懼。但是若從地球科學的觀點出發,我們倒是可以思考本次冰島火山噴發對於全球影響會有多嚴重呢?首先要取決於火山噴發的規模,如果火山噴發物得夠多,且高度夠高,在進入平流層後,很快地會隨大氣環流散布到全球,就像西風帶將火山灰擴散到大部分的歐洲。然而火山灰擴散時間越久,沉降的越多;擴散範圍愈大、濃度也會愈低。但是全球氣候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還要看火山噴發物的種類與高度,及後續在大氣中會進行哪些化學反應。

    Continue reading →

  • 氣候變遷與科學的正直—美國國家科學院225位成員的聯署公開信 (中英對照) 2011/04/10

    氣候變遷與科學的正直—美國國家科學院225位成員的聯署公開信(中英對照)
    高雄市立瑞祥高中地球科學科莊福泰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責任編輯

    We are deeply disturbed by the recent escalation of political assaults on scientists in general and on climate scientists in particular. All citizens should understand some basic scientific facts. There is always some uncertainty associated with scientific conclusions; science never absolutely proves anything. When someone says that society should wait until scientists are absolutely certain before taking any action, it is the same as saying society should never take action. For a problem as potentially catastrophic as climate change, taking no action poses a dangerous risk for our planet.

    我們對最近許多針對科學尤其是針對氣候科學家的政治攻擊逐步擴大感到非常憂心,所有的公民應該了解某些科學事實,科學結論都具有某種不確定性,科學無 法完全證明每一件事情的對錯,當某些人說社會應該等到科學家完全確認問題之後再採取行動,這樣也等同於要社會完全不採取行動一樣,對一個像氣候變遷這種潛在可能帶來巨大災難的問題,不採取行動就是將我們的星球置於危險境地。 Continue reading →

  • 西北雨 2011/04/06

    西北雨
    金門縣金門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彭天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責任編輯

    有關西北雨的說法在史料記載可以追溯到清聖祖康熙33年(西元1694年)高拱乾所寫的《台灣府志》卷七〈風土志〉:「五、六、七(指農曆)間,風雨俱至,即所謂西北雨,風時雨也。」 Continue reading →

  • 世界氣象組織對2010年末反聖嬰現象的評估 2011/04/02

    世界氣象組織對2010年末反聖嬰現象的評估
    高雄市立瑞祥高中地球科學莊福泰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責任編輯

    摘要

    中等到強烈的反聖嬰現象(La Niña ; a conditions)已經在赤道太平洋地 區出現,在中部和東部赤道太平洋地區海面溫度大約落在過去反聖嬰事件的中間值範圍或稍高,這次反聖嬰事件將可能持續到2011年的第一季,雖然目前的反聖 嬰和過去的事件有些相似,但對各地方氣候的影響可能和過去觀察的有些不同,為了在此次反聖嬰事件中作好氣候相關的危機管理,了解地方氣候資訊和季節性的觀 點對於了解反聖嬰時的狀態和對當地氣候可能的潛在影響因子都非常重要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