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1
  • 數學敘述與邏輯連詞 (Mathematical statements and connectives) 2014/08/25

    數學敘述與邏輯連詞 (Mathematical statements and connectives)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如〈數學敘述與邏輯量詞〉一文所述,一般數學敘述主要都是下列四種型式或其否定型態:

    (1) 物件 \(a\) 具有性質 \(P\)。
    (2) \(T\) 類中的每個物件,都具有性質 \(P\)。
    (3) 存在一個 \(T\) 類中物件,具有性質 \(P\)。
    (4) 若敘述 \(A\) 則敘述 \(B\)。

    有了這四類敘述句之後,加上邏輯連詞「且」、「或」與「非」之後,便能造出新的敘述句。

    一般而言,我們會以符號「\(\land\)」代表「且」的意思;以符號「\(\lor\)」代表「或」的意思。

    其中,\(P\land Q\) 的意思是 \(P\) 與 \(Q\) 同時成立,\(P\land Q\) 也被稱為敘述 \(P\) 與敘述 \(Q\) 的合取句(conjunctions)。必需滿足 \(P\) 與  \(Q\) 同時為真,敘述句 \(P\land Q\) 方為真。

    例如(\(\pi\) 是實數)\(\land\)(\(2\) 是質數)此命題即為真,而(\(\pi\) 是有理數)\(\land\)(\(2\) 是質數)則為假。

    Continue reading →

  • 交換禮物中的機率問題(The probability of exchanging gifts) 2014/08/24

    交換禮物中的機率問題(The probability of exchanging gifts)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每到聖誕節時,許多人喜歡舉辦交換禮物活動,假設總共有 \(n\) 個人參與,規定每個人各自帶來一件禮物,收集所有人的禮物後,便將禮物貼上編號,每個人再從中隨機抽出一樣禮物帶回家。總有人幸運地抽中自己心儀的禮物,也似乎常會有人不幸地抽中自己所帶來的禮物,真的是這個人運氣不好嗎?再者,若參與的每個人都沒有抽中自己的禮物是正常的嗎?

    首先,我們從簡單的情況開始討論起。

    當 \(n=1\) 時,必定拿回自己的禮物,所以機率為 \(P(A_1)=1\)(不過,一般應該沒有人自己和自己交換禮物)。

    當 \(n=2\) 時,假設有 \(A_1\) 與 \(A_2\) 兩個人,各拿出 \(G_1\) 與 \(G_2\) 兩個禮物。
    這時,想像隨機將 \(G_1\) 與 \(G_2\) 兩個禮物排列,其中的第一個位置代表 \(A_1\) 的禮物、第二個位置代表 \(A_2\) 的禮物,則有 \(G_1G_2\) 和 \(G_2G_1\) 兩種可能性。
    換句話說,要嘛兩個人都拿到對方帶來的禮物,要嘛拿回自己禮物,而且兩者機率相同,因此,有拿回自己禮物的機率為 \(P(A_1\cup A_2)=\frac{1}{2!}\),其中 \(P(A_1\cup A_2)\) 指的是 \(A_1\) 或 \(A_2\) 拿回自己禮物的機率。 Continue reading →

  • 數學敘述與邏輯量詞 (Mathematical statements and quantifiers) 2014/08/24

    數學敘述與邏輯量詞 (Mathematical statements and quantifiers)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高中數學課程中,介紹了什麼是數學敘述,以及「且」、「或」、「非」等邏輯連接詞。一般而言,數學敘述主要都是下列四種型式或其否定型態:

    (1) 物件 \(a\) 具有性質 \(P\)。
    (2) \(T\) 類中的每個物件,都具有性質 \(P\)。
    (3) 存在一個 \(T\) 類中物件,具有性質 \(P\)。
    (4) 若敘述 \(A\) 則敘述 \(B\)。

    其它的數學敘述,只不過是上述四類形式中的敘述句,再利用「且」、「或」與「非」等邏輯連接詞,重新組合而成的新述句。 Continue reading →

  • 矩陣列運算與基本矩陣 2014/08/23

    矩陣列運算與基本矩陣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高中程程中,有關線性方程組與矩陣的相關單元裡,介紹了矩陣的三種基本的列運算:

    1. 第 \(i\) 列與第 \(j\) 列互換,以 \(R_{ij}\) 表示。
    2. 第 \(i\) 列乘一非零常數 \(r\),以 \(rR_i\) 表示。
    3. 第 \(i\) 列乘一非零常數 \(r\) 加到第 \(j\) 列去,以 \(rR_i+R_j\) 表示。

    本文中,將矩陣列運算與基本矩陣作一連結,並藉此探討利用增廣矩陣以及列運算來求乘法反矩陣的方法。

    首先,我們考慮二階方陣以及 \(2\times k\)階矩陣。

    設二階方陣 \(A = \left[ {\begin{array}{*{20}{c}} a&b\\ c&d \end{array}} \right]\)、以及 \(2\times k\) 階矩陣 \(B = \left[ {\begin{array}{*{20}{c}} {{a_{11}}}&{{a_{12}}}& \ldots &{{a_{1k}}}\\ {{a_{21}}}&{{a_{22}}}& \ldots &{{a_{2k}}} \end{array}} \right]\)  Continue reading →

  • 空間向量的外積及幾何意義 2014/08/23

    空間向量的外積及幾何意義 ( The cross product and its geometric interpretation )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現今高二下有關空間向量的教材提到,若 \(\overrightarrow a= ({a_1},{a_2},{a_3})\) 與 \(\overrightarrow b= ({b_1},{b_2},{b_3})\) 為空間中的兩向量,則定義 \(\overrightarrow a\) 與 \(\overrightarrow b\) 兩向量之外積

    \(\overrightarrow a\times \overrightarrow b=(\left| {\begin{array}{*{20}{c}} {{a_2}}&{{a_3}}\\ {{b_2}}&{{b_3}} \end{array}} \right|,\left| {\begin{array}{*{20}{c}} {{a_3}}&{{a_1}}\\ {{b_3}}&{{b_1}} \end{array}} \right|,\left| {\begin{array}{*{20}{c}} {{a_1}}&{{a_2}}\\ {{b_1}}&{{b_2}} \end{array}} \right|)\)。

    另一方面,空間中 \(\overrightarrow a= ({a_1},{a_2},{a_3})\) 與 \(\overrightarrow b= ({b_1},{b_2},{b_3})\) 兩向量所張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為:

    \(A = \sqrt {{{\left| {\begin{array}{*{20}{c}} {{a_2}}&{{a_3}}\\ {{b_2}}&{{b_3}} \end{array}} \right|}^2} + {{\left| {\begin{array}{*{20}{c}} {{a_3}}&{{a_1}}\\ {{b_3}}&{{b_1}} \end{array}} \right|}^2} + {{\left| {\begin{array}{*{20}{c}} {{a_1}}&{{a_2}}\\ {{b_1}}&{{b_2}} \end{array}} \right|}^2}}\)

    眼尖的讀者,不難發現  \(\overrightarrow a\times\overrightarrow b\) 之長恰為此平行四邊形之面積值,即 \(A = \left| {\overrightarrow a\times\overrightarrow b }\right|\)。 Continue reading →

  • 和算裡的弧長之冪級數公式(二)(The formula of arc length in the form of power series in Wasan Ⅱ) 2014/08/22

    和算裡的弧長之冪級數公式(二)
    (The formula of arc length in the form of power series in Wasan Ⅱ)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連結:和算裡的弧長之冪級數公式(一)

    〈和算裡的弧長之冪級數公式(一)〉裡,介紹了和算家建部賢弘所造的弧長冪級數公式,本文中,我們將以建部賢弘所用的方法為例,說明當時的數學家如何造出與弧長相關的正確冪級數公式。

    建部賢弘《綴術算經》書中所提出的第十二個問題為「探弧數」,當中他詳細地說明了如何造出弧長公式的方法。假設圓直徑為一尺,欲求某段「弧長之半的平方」之值,建部賢弘首先「截矢一忽之弧二斜,次截造四斜,次截造八斜,次截造十六斜,逐如此倍截之數,求各截半背冪,依累遍增約術,得定半背冪。」這裡他先利用了割圓的方式,計算出弧長的近似值,再以他發明的數值逼近方法「累遍增約術」,求得弧長近似值五十餘位,並稱之為「定半背冪」。

    換句話說,上述定半背冪 \((\frac{s}{2})^2\) 這個數值,是建部賢弘所計算出,並認定正確的弧長近似值。
    接著,建部據此數值,反過來探求弧長之冪級數公式。

    Continue reading →

  • 和算裡的弧長之冪級數公式(一)(The formula of arc length in the form of power series in Wasan Ⅰ) 2014/08/22

    和算裡的弧長之冪級數公式(一)
    (The formula of arc length in the form of power series in Wasan Ⅰ)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早在中國漢朝《九章算術》裡,便出現了圓面積及弓形面積公式,然而,後者所給的僅是近似公式。隨著中算書的傳入,江戶時期日本數學家們對於圓周率與弧長公式的研究,卻深感興趣。前者顯然受到中國的影響,後者卻是十足的和算產物。譬如說吧,十七世紀初期,今村知商的《豎亥錄》(1639)就提出了新的弧長公式(其中,我們以 \(R\) 表示圓之直徑、\(c\) 表示弦、\(a\) 表示矢、以 \(s\) 表示弧長):

    \(s = \sqrt {(R + \frac{a}{2}) \cdot 4a}\)

    當然,這同樣也只是近似公式。若我們進一步考察和算早期發展過程所出現的弧長公式,多與

    \(s = \sqrt {{c^2} + ({\pi ^2} – 4){a^2}}\)

    Continue reading →

  • 二項式定理的推廣(四): 和算家的數學表(下) 2014/08/20

    二項式定理的推廣(四):和算家的數學表(下)
    (The generalization of Binomial theorem(IV):the mathematical table of wasan mathematicians)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連結:二項式定理的推廣(三):和算家的數學表(上) 

    在〈二項式定理的推廣(三):和算家的數學表(上)〉一文中,提到江戶時期日本數學家(和算家)利用數學表的方式,推廣了二項式定理,以求得了 $$(1-x)^{-k}$$ 展開式之各項係數表。另一方面,在〈二項式定理的推廣(二)〉一文裡,也提到他們利用開方法(綜合除法,亦即中國傳入的賈憲-霍納法)求得了展開式:

    $${(1 + x)^{\frac{1}{2}}} = 1 + \frac{1}{2}x – \frac{1}{8}{x^2} + \frac{3}{{48}}{x^3} – \frac{5}{{128}}{x^4} + \frac{7}{{256}}{x^5}…$$

    有了上述展開式之後,即可以透過造表、觀察關係與規律的方式造出

    $${(1 + x)^{ – \frac{1}{2}}}$$、$${(1 + x)^{ – \frac{3}{2}}}$$、$$\cdots$$、$${(1 + x)^{ – \frac{2k-1}{2}}}$$、$$\cdots$$以及 $${(1 + x)^{\frac{3}{2}}}$$、$${(1 + x)^{\frac{5}{2}}}$$、$${(1 + x)^{\frac{7}{2}}}$$、$$\cdots$$、$${(1 + x)^{\frac{2k-1}{2}}}$$、$$\cdots$$之展開式。

    利用 $$(1 + x){(1 + x)^{\frac{1}{2}}}$$ 可得 $${(1 + x)^{\frac{3}{2}}}$$,利用 $$(1 + x){(1 + x)^{\frac{3}{2}}}$$ 可得 $${(1 + x)^{\frac{5}{2}}}$$等。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