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1
  • 微積分初階-歷史發展的眼光(11)微分與積分的定義(First Course in Calculus-A Historical Approach 11. Definitions of Derivative and Integral) 2011/01/08

    微積分初階-歷史發展的眼光(11)微分與積分的定義(First Course in Calculus-A Historical Approach 11. Definitions of Derivative and Integral)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微積分初階—歷史發展的眼光(10)極限、無窮小量與連續函數

    甲、微分

    採用極限的論述法來定義導數就是:

    【定義2】(導數定義的四部曲)

    給一個函數 $$y=F(x)$$,我們按下列四個步驟操作:

    • $$(\mathrm{i})$$ 分割:讓獨立變數 $$x$$ 變化 $$\Delta{x}$$ (可正也可負)
    • $$(\mathrm{ii})$$ 求差:對應的應變數 $$y$$ 就變化 $$\Delta{y}\equiv\Delta{F(x)}\equiv{F(x+\Delta{x}-F(x)}$$
    • $$(\mathrm{iii})$$ 求牛頓商:$$\Delta{y}/\Delta{x}$$
    • $$(\mathrm{iv})$$ 取極限:$$\displaystyle \lim_{\Delta x\to 0}\frac{\Delta y}{\Delta x}=\lim_{\Delta x\to 0}\frac{\Delta F(x)}{\Delta x}=\lim_{\Delta x\to 0}\frac{F(x+\Delta x)-F(x)}{\Delta x}$$

    如果這個極限值存在,就稱函數 $$F$$ 在 $$x$$ 點為可微分(differentiable)。記此極限值為 $$DF(x)$$ 或 $$\frac{dF(x)}{dx}$$ 或 $$F'(x)$$,並且稱為 $$F$$ 在 $$x$$ 點的導數(derivative)。如果函數 $$F$$ 在定義域的每一點都可微分,那麼我們就稱 $$F$$ 為一個可微分函數(a differentiable function)。導數的幾何意義就是「切線的斜率」。

    【註】利用極限來計算導數,常見的變形有:

    $$\displaystyle DF(x)=\lim_{\Delta x\to 0}\frac{F(x+\Delta x)-F(x)}{\Delta x}=\lim_{h\to 0}\frac{F(x+h)-F(x)}{h}=\lim_{u\to x}\frac{F(u)-F(x)}{u-x}$$

    採用無窮小量的論述法來定義的導數就是:

    【定義3】(導數的定義)

    $$\displaystyle DF(x)=\frac{dF(x)}{dx}=\frac{F(x+dx)-F(x)}{dx}$$

    但在做實際計算時,要注意:先是 $$dx\neq{0}$$,然後又 $$dx=0$$ 的規則。

    【例11】設 $$F(x)=x^2$$,求 $$DF(x)$$。
    【解答】

    $$(\mathrm{i})$$ 無窮小量的論述法:

    $$\displaystyle DF(x)=\frac{F(x+dx)-F(x)}{dx}=\frac{(x+dx)^2-x^2}{dx}=2x+dx=2x$$
    或 $$dF(x)=F(x+dx)-F(x)=(x+dx)^2-x^2=2xdx+(dx)^2=2xdx$$
    $$(18)$$

    上述的演算規則是:當一個有限量 $$DF(x)$$ 是由一個有限量 $$2x$$ 加上一個無窮小量 $$dx$$ 時,是加之不增的,故 $$2x+dx=2x$$,亦即 $$dx$$ 棄之可也。其次,當一個無窮小量 $$dF(x)$$ 是由一個無窮小量 $$2xdx$$ 加上一個更高階的無窮小量 $$(dx)^2$$ 時,後者棄之可也。

    $$(\mathrm{ii})$$ 極限的論述法:

    $$\begin{array}{ll}DF(x) &=\lim_{\Delta x\to 0}\frac{F(x+\Delta x)-F(x)}{\Delta x}\\&\displaystyle =\lim_{\Delta x\to 0}\frac{(x+\Delta x)^2-x^2}{\Delta x}\\&\displaystyle =\lim_{\Delta x\to 0}(2x+\Delta x)=2x~~~~~~~~~(19)\end{array}$$

    許多人無法接受無窮小量的論述法,而喜歡極限的論述法。其實,我們看出這兩種論述法是殊途同歸,而且比較 $$(18)$$ 與 $$(19)$$ 兩式就知每一步都有互相的對照。在禪宗裡,有「北漸南頓」之分,仿此我們就說:極限的論述法是「漸悟派」,透過極限操作以有涯逐無涯;無窮小量的論述法是「頓悟派」,直接飛躍到無涯彼岸,請出無窮小量,幫忙完成微分。

    【例12】給一個單位正方形,在四個角上都截去相同的小正方形,將剩餘部份折成一個沒有蓋子的長方體容器。欲使其容積為最大,求截去小正方形的邊長。

    【解答】假設截去小正方形的邊長為 $$x$$,則長方體容器的容積為

    $$V(x)=x(1-2x)^2=4x^3-4x^2+x$$

    微分(參見例4)得到

    $$V'(x)=12x^2-8x+1$$

    解方程式 $$V'(x)=12x^2-8x+1=0$$,即解 $$(2x-1)(6x-1)=0$$,得到

    $$\displaystyle x=\frac{1}{2}$$ 或 $$\displaystyle x=\frac{1}{6}$$

    其中 $$x=1/2$$ 不合,因為整個正方形都被截光。因此 $$x=\frac{1}{6}$$ 就是所求的答案。

    【習題7】在半徑為 $$1$$ 的球面裡,內接一個正圓錐使其體積為最大。試求此正圓錐的底半徑與高。

    乙、定積分

    【定義4】(積分定義的四部曲)

    給一個函數 $$y=f(x)$$,我們按下列四個步驟操作:

    • $$(\mathrm{i})$$ 分割:$$a=x_1<x_2<x_3<\mbox{…}<x_{n+1}=b$$,記 $$\Delta{x_k}\equiv{x_{k+1}}-x_k$$,$$k=1,2,\mbox{…}n$$
    • $$(\mathrm{ii})$$ 取樣:在每一小段中任取一點 $$\xi\in[x_k,x_{k+1}]$$,$$k=1,2,\mbox{…},n$$
    • $$(\mathrm{iii})$$ 求近似和:$$\displaystyle \sum_{k=1}^n f(\xi_k)\Delta x_k$$,叫做 Riemann和
    • $$(\mathrm{iv})$$ 取極限:$$\displaystyle \lim\sum_{k=1}^n f(\xi_k)\Delta x_k$$,此地的極限是讓每一個 $$\Delta{x_k}\to{0}$$。

    如果極限 $$\displaystyle\lim\sum_{k=1}^n f(\xi_k)(x_{k+1}-x_k)$$ 存在,且跟分割與樣本點的取法無關,則稱函數 $$f$$ 在閉區間 $$[a,b]$$ 上為可積分(intergrable),記此極限值為 $${\int}_a^b{f(x)}dx$$。

    【註解】

    1. 微分的定義是:分割,求差,求牛頓商,取極限。積分的定義是:分割,取樣,求近似和,取極限。兩者同樣都是四個步驟。其實,此地的積分因為有上下限,所以應該叫做定積分(definite integral),以別於以後要介紹的不定積分(indefinite integral)。
    2. 定積分有時需要用不同的變數來表達:$${\int}_a^b{f(x)}dx={\int}_a^b{f(t)dt}={\int}_a^b{f(u)}du$$。因此積分的變數叫做啞變數(Dummy variable)。
    3. 面積的幾何解釋:若 $$f(x)\geq{0},\forall{x}\in[a,b]$$,則 $${\int}_a^b{f(x)}dx$$ 表示由函數 $$y=f(x)$$ 的圖形、$$x$$ 軸、直線 $$x=a$$,$$x=b$$ 所圍成領域的面積。一般情形,當 $$f(x)$$ 的值有正負時,$${\int}_a^b|f(x)|dx$$ 才是面積。

    【定理6】若函數 $$y=f(x)$$ 在閉區間 $$[a,b]$$ 上連續,則定積分 $${\int}_a^b{f(x)}dx$$ 存在。

    連結:微積分初階-歷史發展的眼光(12)微積分學根本定理

    參考文獻:

    1. 蔡聰明:微積分的歷史步道。三民書局,台北,2009。
    2. 蔡聰明:數學的發現趣談,第二版,第19章。三民書局,台北,2010。
    3. Edward:微積分發展史,凡異出版社,林聰源譯。
    4. Simons:Calculus Gems, Brief Lives and Memorable Mathematics.McGraw-Hill, Inc.1992.
    5. Dunham:The Calculus Gallery, Masterpieces from Newton to Lebesgu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6. Toeplitz:The Calculus,A Genetic Approach.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
  • 微積分初階-歷史發展的眼光(12)微積分學根本定理(First Course in Calculus-A Historical Approach 12. The Fundamental Theorem of Calculus) 2011/01/07

    微積分初階-歷史發展的眼光(12)微積分學根本定理(First Course in Calculus-A Historical Approach 12. The Fundamental Theorem of Calculus)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微積分初階-歷史發展的眼光(11)微分與積分的定義

    微積分最重要且最核心的「微積分學根本定理」。求切線與求面積兩者表面上很不同,實則關係密切。

    【定理7】(微積分學根本定理, the Fundamental Theorem of Calculus, FTC)

    假設函數 $$f$$ 在閉區間 $$[a,b]$$ 上連續,那麼就有:

    • $$(\mathrm{i})$$ 微分與積分的互逆性:令 $$G(x)={\int}_a^x{f(t)}dt$$,則 $$DG(x)=f(x),~~\forall{x}\in[a,b]$$
    • $$(\mathrm{ii})$$ N-L公式:若 $$DF(x)=f(x),\forall{x}\in[a,b]$$,則 $${\int}_a^b{f(x)}dx=F(b)-F(a)$$ Continue reading →
    • 微積分初階-歷史發展的眼光(13)一法二念二義一理(First Course in Calculus-A Historical Approach 13. One method and two concepts and Two definitions and One theorem) 2011/01/06

      微積分初階-歷史發展的眼光(13)一法二念二義一理(First Course in Calculus-A Historical Approach 13. One method and two concepts and Two definitions and One theorem)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微積分初階-歷史發展的眼光(12)微積分學根本定理

      總結本文所述,微積分的初階可以用一句標語來概括:

      一法二念二義一理($$1221$$,是一個廻文數)

      進一步說明就是:一個方法,兩個概念,兩個定義,一個定理。 Continue reading →

    • 仰角(Angle of Elevation) 2010/12/27

      仰角(Angle of Elevation)
      國立蘭陽女中數學科陳敏晧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教授責任編輯

      三角測量法中,眼睛往上看目標物時,視線與水平線間的夾角稱為仰角,如圖一所示,而仰角的求法可以透過仰角器或天文仰角儀得到。

      例如:圖二所示為臺灣地區的最高大樓-台北101,由距離台北101底 $$295$$ 公尺地上的一點,測得台北101的仰角是 $$60^\circ$$。求台北101的高度。(答案準確至最接近的整數。) Continue reading →

    • 俯角(Angle of Depression) 2010/12/27

      俯角(Angle of Depression)
      國立蘭陽女中數學科陳敏晧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教授責任編輯

      三角測量法中,眼睛往下看目標物時,視線與水平線間的夾角稱為俯角,如圖一所示,而俯角的求法可以透過量角器得到。

      Continue reading →

    • 波利亞 (George Polya) 的〈教師十誡〉 2010/12/26

      波利亞 (George Polya) 的〈教師十誡〉
      國立新竹高級中學數學科洪誌陽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退休教授責任編輯

      波利亞曾為中學數學教師開辦進修班,他在了解到中學教師需要一個對日常教學直接有所助益的課程。在該課程中,他一再地強調他個人對教師日常工作的看法,最後歸納濃縮成十條規則,亦即他所謂的「十誡」:
      1.對你所教授的科目有興趣。
      2.瞭解你所教授的科目。
      3.試著去“讀”學生的表情、瞭解他們的期許與困難;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將自已當作學生。
      4.明瞭學習的述徑:學習任何一件事的最佳途徑,就是親自獨立地去發現其中的奧祕。
      5.不但要教授學生知識,而且要讓他們知道技巧、訣竅,學習正確的心態及有系統工作的習慣。
      6.讓學生學習去猜測。
      7.讓學生學習證明。
      8.留意現在手邊的問題,從其中找尋一些可能對於以後解題有幫助的特徵-試著去揭露潛藏在目前具體情境中的普遍形式。
      9.不要一次就洩露出所有的祕訣-在你告訴學生之前,讓他們去猜測-讓他們盡可能地自行去發現。
      10.啟發問題;讓學生勇於發表,不要填鴨式地硬塞給學生。 Continue reading →

    • 數學家如何看待證明? 2010/12/25

      數學家如何看待證明?(How mathematicians perceive the status of proof?)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退休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退休教授責任編輯

      在《幾何學:歐幾里得及其進一步發展》(Geometry: Euclid and Beyond) 一書中,作者Robin Hartshorne在導論章第1節中,提問 “What exactly is a proof?” (p.10),然後,提出他自己的答案 (pp. 10-13),頗有啟發性,值得數學教師參考。

      Continue reading →

    • 排容原理(四) 2010/12/25

      排容原理 (Principle of Inclusion and Exclusion)(四)
      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游森棚副教授/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游森棚副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排容原理(三)

      這是一系列關於排容原理文章的第四篇(最後一篇),談排容原理的抽象形式及其推廣。

      在前三篇文章中鉅細靡遺證明了排容原理,也詳細說明了高中數學牽涉到排容原理的部分。這篇文章是本系列的最後一篇,談排容原理的抽象形式,並連接到Mobius 互反律。期能幫有企圖心的師生開個頭,一窺高中數學背後的廣大理論。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