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1
  • 機率法則 (Principle of Probability) (一) 2014/01/19

    機率法則 (Principle of Probability) (一)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數學科楊瓊茹老師

    由拉普拉斯古典機率定義 $$P(A) = \frac{{n(A)}}{{n(S)}}$$,我們推得下列的基本法則:

    若 $$A$$$$B$$為兩事件,則

    1.  $$0 \le P(A \cap B) \le P(A)$$,$$0 \le P(A \cap B) \le P(B)$$ 。
    2.  $$P(A \cup B) = P(A) + P(B) – P(A \cap B)$$。
    3. 當 $$A$$ 與 $$B$$ 為獨立事件時,$$P(A \cap B) = P(A) \cdot P(B)$$;
      當 $$A$$ 與 $$B$$ 為互斥事件時,$$P(A \cup B) = P(A) + P(B)$$。 Continue reading →
    4. 牛頓法 ( Newton’s Method ) 2014/01/18

      牛頓法 ( Newton’s Method )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數學科楊瓊茹老師

      在2008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決勝21點》中,教授米奇 (Mickey Rosa) 請同學們解釋「牛頓法」及其應用,此時班 ( Ben Campbell ) 卻語出驚人說:「牛頓剽竊了拉福生的方法。

      站在巨人肩上的牛頓是剽竊者?這是真的嗎?

      所謂的「牛頓法」( Newton’s Method ) 是指求解方程式 \(f(x)=0\) 的根之疊代法 (Iterative Method),又稱為「牛頓–拉福生演算法」( Newton-Raphson Algorithm)。 Continue reading →

    5. 轉移矩陣的穩定狀態與Google搜尋引擎 2014/01/18

      轉移矩陣的穩定狀態與Google搜尋引擎 (The Stationary of a Transition Matrix, and Google Search)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數學科林倉億老師

      5555555

      若 \(n\) 階方陣 \(M = {\left[ {{a_{i{\kern 1pt} j}}} \right]_{\;n \times n}}\) 滿足:

                               (1) 每個 \(a_{ij}\) 都滿足 \(0\leq a_{ij}\leq 1\) ;

                               (2) 每行的各元之和為1。

      我們就稱 \(M\) 為「 \(n\) 階轉移矩陣」,簡稱為「轉移矩陣」。

      多找幾個轉移矩陣來試試,就會發現有些矩陣不管初始狀態 \(X_0\) 為何,隨著 \(n\) 越來越大,

      \(M^nX\) 就會越來越趨近於某個 \(X\)。 Continue reading →

    6. 轉移矩陣(Transition Matrix) 2014/01/16

      轉移矩陣(Transition Matrix)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數學科林倉億老師

      「轉移矩陣」的概念是由俄國數學家馬可夫 (Andrei Andreevich Markov, 1856~1922)在20世紀初時所提出,今日不管是在科學界、工程界還是商業界,都有很廣泛的應用,因此,我們又將「轉移矩陣」稱為「馬可夫矩陣」。讓我們從一個實際例子來了解什麼是「轉移矩陣」。

      假設今天在郊區有個住宅區,居民每天可任意選擇自行開車上班,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班。長期觀察此區的居民,發現當天開車上班的人中,有 \(\frac{4}{5}\) 的人隔天會繼續開車,另外的 \(\frac{1}{5}\) 會改搭大眾運輸工具;而當天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人中,有 \(\frac{2}{5}\) 的人隔天會繼續搭乘,但有  \(\frac{3}{5}\) 的人會改為自行開車。倘若我們是當地的交通主管官員,當看到這樣子的數據時,我們可以做出何種預測呢?預測正確,我們所做的決策才不會有問題。 Continue reading →

    7. 馬可夫生平簡介(2)(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arkov’s Life: Part 2) 2014/01/13

      馬可夫生平簡介(2)(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arkov’s Life: Part 2)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數學科林倉億老師

      連結:馬可夫生平簡介(1)

      1905 年馬可夫退休後,他持續機率理論的研究,並開始專注在後來被稱為「馬可夫鏈 (Markov chain)」的問題上。當時馬可夫努力想要建立適用於一般情況下的機率極限法則,並同時推展某些理論的應用。

      1906 年,馬可夫提交一篇論文〈大數法則在相依變數上的推廣〉(The Extension of the Law of Large Numbers on Mutually Dependent Variables),後人所稱的「馬可夫鏈」或是「馬可夫矩陣」,就是首次出現在這篇論文之中。此後,馬可夫陸續發表幾篇有關這主題的論文,不但得到各種一般化的結果,也導出在某些條件限制之下,中央極限定理是成立的。 Continue reading →

    8. 馬可夫生平簡介(1)(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arkov’s Life: Part 1) 2014/01/13

      馬可夫生平簡介(1)(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arkov’s Life: Part 1)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數學科林倉億老師

      馬可夫 (Andrei Andreevich Markov, 1856~1922)在高中時就展露數學上的天賦與興趣,寫了他生平第一篇數學論文。雖然這篇論文並不是新的創見,但已經深深吸引到兩位聖彼得堡大學的數學教授科爾金 (Aleksandr Korkin, 1837~1908)與佐洛塔瑞夫 (Yegor Ivanovich Zolotarev, 1847~1878)的目光,後來馬可夫不僅進入聖彼得堡大學就讀 (1874年),還參加了這兩位教授專為優秀學生開設的研討班。 Continue reading →

    9. 可逆矩陣(Invertible Matrix) 2014/01/12

      可逆矩陣(Invertible Matrix)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數學科林倉億老師

      連結:矩陣乘法的限制及性質

      在了解何謂矩陣、矩陣的基本運算及乘法的限制後,我們知道矩陣並沒有消去律,也就是當 \(AB=AC\)(或 \(BA=CA\))時,\(B=C\) 不一定成立(註1)。

      沒有消去律在運算上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當有了 \(AB=AC\) 卻得不到 \(B=C\),就好比兩個人從山的兩側挖隧道,預計在中點處貫通,當兩個人都挖了相同的距離之後,竟發現隧道不一定會相通,那接下來麻煩可就大了!

      所以,很自然地,我們就會想知道怎麼樣才能保證隧道會貫通,也就是說在哪些情況下,\(AB=AC\) 兩邊的 \(A\) 是可以消去的? Continue reading →

    10. 從特徵值、特徵向量到凱萊─漢米爾頓定理、矩陣的對角化(From Eigenvalues and Eigenvectors to Cayley-Hamilton Theorem and the Matrix Diagonalization) 2014/01/11

      從特徵值、特徵向量到凱萊─漢米爾頓定理、矩陣的對角化(From Eigenvalues and Eigenvectors to Cayley-Hamilton Theorem and the Matrix Diagonalization)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數學科林倉億老師

      特徵值與特徵向量

      在〈矩陣乘法的限制及性質〉一文中,我們知道矩陣乘法的特殊性開啟了許多的可能性,比如說兩個均不為零方陣的同階方陣,相乘之後竟然可以是零方陣。接下來我們要看的是矩陣乘法的另一種重要應用,讓我們先從簡單的二階方陣看起。

      給定方陣 \(A = \left[ {\begin{array}{*{20}{c}} 1&4\\ 3&2 \end{array}} \right]\),哪些 \(2\times 1\) 階矩陣 \(X = \left[ {\begin{array}{*{20}{c}} {{x_{1}}}\\ {{x_{2}}} \end{array}} \right]\) 會滿足 \(A \cdot X = \lambda\cdot X\),

      其中 \(\lambda\) 是實數,而非矩陣。

      方程式 \(A \cdot X =\lambda\cdot X\) 的意義就是 \(X\) 在乘以 \(A\) 之後,會變成原來的 \(\lambda\) 倍。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