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1
  • 巴斯卡三角形的應用Ⅱ(The application of Pascal Triangle Ⅱ) 2011/09/04

    巴斯卡三角形的應用Ⅱ(The Application of Pascal Triangle Ⅱ)
    國立蘭陽女中數學科陳敏晧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許志農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巴斯卡三角形Ⅰ

    摘要:本文介紹巴斯卡三角形的應用,首先是二項式定理,接著是質數性質,第三個應用是巴斯卡三角形與費氏數列的關係,第四個應用為曲棍球球棍模型,第五個應用為三角數關係,第六個應用為完全平方數關係,第七個應用為巴斯卡三角形與謝爾賓斯基三角形的關係,第八個應用為倒數巴斯卡三角形。 Continue reading →

  • 三次方根與三角函數 2011/08/17

    三次方根與三角函數 (Cubic Roots and Trigonometric Functions)
    臺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數學科高子婷老師/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教授責任編輯

    摘要:解三次方程式用卡當公式,卡當公式需開複數的立方根,開複數立方根可用棣美弗定理,棣美弗定理又和三角函數脫不了關係,換言之即使低次如三次方程式也和三角函數密切相關,本篇文章就上述幾者的關係做個討論。

    棣美弗定理與複數方根

    棣美弗最有名的定理,就是高中課本裡的「棣美弗定理」:

    $$(\cos\theta+i\sin\theta)^n=\cos n\theta+i\sin n\theta$$

    ※ 此公式棣美弗證明了 $$n$$ 為自然數時成立,1749年時尤拉則證明了 $$n$$ 為實數也成立。

    在高中學習棣美弗定理最主要能幫助我們找複數的方根。 Continue reading →

  • 恆寬曲線(Curve of Constant Width) 2011/08/17

    恆寬曲線(Curve of Constant Width)
    台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數學科高子婷老師/國立台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教授責任編輯

    摘要:本篇文章從「恆寬曲線」談起,最後回到圓的定義,藉由恆寬與圓的差別體會圓的精妙。

    何謂恆寬曲線

    工程上稱某種曲線為「恆寬(constant width)曲線」:平面上一凸形封閉曲線,不論如何轉動,其寬度永遠不變,則稱之。所謂「寬度」是指平行線夾住某封閉曲線時,平行線間的距離即是。簡單說來,若以恆寬曲線作為輪子,並在其上放置板子,則乘客於上頭並不會顛簸;反之,若其非恆寬曲線,則當輪子轉動時板子間的寬度就改變了,乘客想必非常暈眩;舉例來說若用梯形當輪子,因為一轉動板子間的寬度就變了,所以梯形不是恆寬曲線。 Continue reading →

  • 初等的機率論(10)推理統計學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Inference) 2011/08/13

    初等的機率論(10)推理統計學簡介
    (Elementary Probability Theory-10. Brief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Inference)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初等的機率論(9)什麼是機率與機率法則?

    摘要:這是一系列「初等的機率論」文章中的最後一篇,在對機率有了充足的概念後,這裡舉例說明機率法則的實際應用,強調「推理統計學」是以「機率論」為基礎。

    機率論最早的應用是賭局,而賭局也是機率論的發源地。隨著機率論的發展,它的應用也越來越寬廣,最先是數理統計學,再來是統計力學、量子力學,以及社會科學、醫學、經濟學。只要是涉及重複的、大量的觀測數據,都會受到機率論與統計學的管轄。 Continue reading →

  • 初等的機率論(9)什麼是機率與機率法則?(What are Probability and Law of chance?) 2011/08/12

    初等的機率論(9)什麼是機率與機率法則?
    (Elementary Probability Theory-9. What are Probability and Law of chance?)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初等的機率論(8)隨機變數及其種種性質

    摘要:本文以丟銅板問題,逐步探討機率論中幾個重要的法則:「大數法則(law of large numbers)」、「Poisson小數法則(Poisson’s law of small numbers)」、及「中央極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

    機率論的兩個核心問題就是要問:

    什麼是一個事件的機率(probability)?
    什麼是機率法則(the laws of chance)?(甚至是,有沒有機率法則?)

    要探索這些問題,我們要遵循德國偉大數學家D. Hilbert (1862-1943) 所說的一句名言:

    這是機率論的美妙與幸運,也許是機運女神泰姬(Tyche)特別眷顧機率論吧。 Continue reading →

  • 初等的機率論(8)隨機變數及其種種性質(Random Variables and Its properties) 2011/08/12

    初等的機率論(8)隨機變數及其種種性質
    (Elementary Probability Theory-8. Random Variables and Its properties)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初等的機率論(7)獨立事件的概念

    摘要:本文分別介紹「離散型」與「連續型」機率分佈(probability distribution)中幾個重要的分佈:「二項分佈(binomial distribution)」、「Poisson分佈」、「常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進而導出其期望值與變異數。並將「Markov不等式」與「Chebyshev不等式」以機率的語言重述之。

    一個隨機實驗做下來,就有初等機率空間 $$(\Omega,\mathfrak{A},P)$$,這是精煉隨機實驗所得到的原始機率資料。然而,我們有興趣觀測的往往是某個變量 $$X$$,定義在 $$\Omega$$ 上的一個實值函數 $$X:\Omega\rightarrow\mathbb{R}$$。這就是隨機變數的概念,在統計學上又叫做統計變量。$$X$$ 將 $$(\Omega,\mathfrak{A},P)$$ 上的機率資料,重新改訂成方便於使用的資訊。例如丟兩個骰子,我們要觀測「點數和」是多少。在每一賭局中,賭徒要觀察輸贏額。 Continue reading →

  • 初等的機率論(7)獨立事件的概念(The Concept of Independent Events) 2011/08/11

    初等的機率論(7)獨立事件的概念
    (Elementary Probability Theory -7. The Concept of Independent Events)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初等的機率論(6)條件機率與Bayes公式

    摘要:本篇從兩個事件「獨立」的概念談起,給出兩個事件及 $$n$$ 個事件獨立的定義,並與排列組合的「乘法原理」連結。最後以兩個反例說明三個事件獨立所需滿足的條件。

    機率空間是測度空間的特例,因此有人說機率論是測度論一章。不過,機率論卻有獨特的獨立性(independence)概念,它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從而得到豐富而美麗的機率結果,這使得機率論有別於測度論。

    獨立性是機率論的核心概念,探索機率法則(laws of chance)時,我們經常會遇到如下的狀況:將一個銅板獨立地丟 $$n$$ 次,或一個隨機實驗獨立地作 $$n$$ 次。機率法則包括大數法則、Poisson小數法則中央極限定理,這些都是機率論的重要結果。 Continue reading →

  • 初等的機率論(6)條件機率與Bayes公式 2011/08/11

    初等的機率論(6)條件機率與Bayes公式
    (Elementary Probability Theory-6.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and Bayes Formula)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初等的機率論(5)有限機率空間

    摘要:本篇介紹何謂「條件機率(conditional probability)」,從而導出「機率的乘法公式」、「全機率公式(the total probability formula)」、以及「Bayes公式」,並分別舉例闡述其內涵。

    在機率論中,條件式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思考方法。本節我們只介紹較簡單的條件機率(conditional probability)之概念。事件 $$A$$ 的機率 $$P(A)$$ 是在 $$\Omega$$ 鐵定發生的條件下,描述 $$A$$ 發生的機率。現在作推廣,假設已經知道事件 $$B$$ 發生了,要問事件 $$A$$ 發生的機率。照理說此時可能會跟 $$P(A)$$ 不一樣。我們先觀察一個例子。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