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1
  • 阿爾•卡西與圓周率(Jamshīd al-Kāshī and the measurement of π) 2013/10/17

    阿爾•卡西與圓周率(Jamshīd al-Kāshī and the measurement of π)
    臺北市立成功高中陳彥宏老師

    一、前言

    圓周率 $$\pi$$ 的估算,一直是人類深感興趣的題材。從數千年前開始,數學家便設法要去計算 $$\pi$$ 值的大小。直到西元前三世紀,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 (Archimedes,西元前287-前212) 首度利用科學的方法計算 $$\pi$$ 的近似值,歷史上一連串計算圓周率 $$\pi$$ 的旅程便就此展開。在這漫長的旅途上,有一位不容忽視的伊斯蘭數學家-阿爾‧卡西 (Jamshīd al-Kāshī,?-1429),他所求得的 $$\pi$$ 的近似值能夠精確到小數點以下第十六位!本文將簡單介紹阿爾‧卡西計算 $$\pi$$ 所使用的方法,希望讀者能夠對這位阿拉伯的計算奇才有初步的認識。

    二、生平

    現今對於阿爾‧卡西最早的紀錄是在1406年,由其著作中得知,當時他開始在家鄉卡撒 (Kāshān,在今伊朗德黑蘭南方200公里) 進行一系列的月蝕觀測活動,在此之前,我們對他則一無所知。早期阿爾‧卡西的生活過得並不富裕,以致到處流浪兼職來謀生,直到1418年,他才在撒馬爾干 (Samarkand,在今烏茲別克境內) 的一所學校內謀得職位,這所學校正是由他一生中最大的資助者Sultan Ulūgh Beg創辦。同一時間,阿爾‧卡西開始對於數學有極重大的貢獻,1424年,他逼近圓周率 $$\pi$$ 的近似值精確至小數點以下第十六位,1427年他撰寫了關於算術、代數及測量的作品《算數者之鑰》(The Calculators’ Key),書中對於十進位記數系統、數的開高次方根及求解代數問題皆有詳細論述。此外,阿爾‧卡西還利用求解三次方程式得到正弦函數 $$\sin 1^\circ$$ 的近似值,而這也是他在1429年過世前的最後作品。
    Continue reading →

  • 用向量來看圓系(Use Vectors to Understand Family of Circles)(1) 2013/10/11

    用向量來看圓系(Use Vectors to Understand Family of Circles)(1)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數學科蘇俊鴻老師

    在圓與直線的章節中,常有這樣的難題:

    過兩圓 \(C_1:x^2+y^2+4x-6y-12=0\) 與 \(C_2: x^2+y^2-2x+2y-18=0\)

    的交點,求圓心在 \(x+y+1=0\) 上的圓方程式。

    一種可能的作法是先找出 \(C_1\) 與 \(C_2\) 的交點,再設法求所找之圓的圓心坐標及半徑,解法如下:

    首先,解聯立方程組 \(\left\{ \begin{array}{l} {x^2} + {y^2} + 4x – 6y – 12 = 0 \cdots \cdots (1)\\ {x^2} + {y^2} – 2x + 2y – 18 = 0 \cdots \cdots (2)\end{array} \right.\)

    由 \((1)(2)\) 可得,過兩圓交點的直線為 \(\displaystyle{3x} – 4y + 3 = 0 \Rightarrow x = \frac{{4y – 3}}{3}\),

    代入 \((2)\) 式,得

    \({(\frac{{4y – 3}}{3})^2} + {y^2} – 2(\frac{{4y – 3}}{3}) + 2y – 18 = 0\)

    \(\Rightarrow 5{y^2} – 6y – 27 = 0 \Rightarrow y = 3\) 或 \(y=-\frac{9}{5}\)

    當 \(y=3\) 時,則 \(x=3\);當 \(y=-\frac{9}{5}\),則 \(x=-\frac{17}{5}\)

    因此,交點坐標為 \(A(3,3)\) 及 \(B(-\frac{17}{5},-\frac{9}{5})\),且弦 \(\overline{AB}\) 的中點為 \((-\frac{1}{5},\frac{3}{5})\)

    \(\therefore\) 弦 \(\overline{AB}\) 的中垂線方程式為 \(4x+3y-1=0\)

    而所求之圓的圓心為 \(x+y+1=0\) 及弦 \(\overline{AB}\) 的中垂線之交點,

    解聯立方程組 \(\left\{ \begin{array}{l} 4x + 3y – 1 = 0\\ x + y + 1 = 0 \end{array} \right. \Rightarrow \left\{ \begin{array}{l} x = 4\\ y = – 5 \end{array} \right.\),

    所求之圓的圓心為 \(O(4,-5)\),半徑 \(r=\overline{OA}=\sqrt{65}\)

    因此,所求之圓的方程式為 \((x-4)^2+(y+5)^2=65\)

    Continue reading →

  • 從托勒密定理到和角公式 (From Ptolemy Theorem to Angle sum and difference identities) 2013/10/11

    從托勒密定理到和角公式 (From Ptolemy Theorem to Angle sum and difference identities)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數學科蘇俊鴻老師

    在高中課程的三角函數單元提及了許多三角公式,像和(差)角公式、倍角公式及半角公式。事實上,這些三角公式(主要是正弦和餘弦函數)都是托勒密(C. Ptolemy, c. 100-178 C.E.)在發展弦表的過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命題(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見《The Almagest》一書)。

    從課程的安排上,不難發現和角與差角公式處於非常基礎的地位,這個現象在托勒密提出的脈絡中也是相符。然而,托勒密如何發現和角公式?若要讀者好奇地往前追溯,將會驚奇地發現和角公式和托勒密定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從托勒密定理出發,也是介紹和角公式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Continue reading →

  •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2013/10/11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The Formula of the distance from a point to a line)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數學科蘇俊鴻老師

    99課綱中將圓與直線的單元放在平面向量之前,進而討論圓與直線的關係時,特別強調運用圓與直線的聯立方程式之解的形態(相等實根、兩相異實根,及沒有實根) 的「代數判定」方法。儘管此法的使用具有一般性,但計算通常較為繁雜。因此,老師通常還會介紹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利用圓心與直線的距離來判斷兩者的關係。

    然而,此距離公式的介紹常借助向量方法進行證明,使得許多老師倡議將圓與直線與平面向量兩個單元互換。不過,僅僅為了一個公式的證明大費周章,並且,更動後也涉及平面上直線的向量表示和直線方程式之間的調整問題。本文中提出幾個在99課綱中無須調動次序,也可達到證明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之目標的證法。 Continue reading →

  • 正弦定律 (The Sine Law) 2013/10/11

    正弦定律 (The Sine Law)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數學科蘇俊鴻老師

    在現行高中課程中,對於正弦定律的推導常是透過三角形面積公式為媒介:

    如圖一,給定三角形 \(\Delta ABC\) ,則三角形 \(\Delta ABC\) 的面積為

    \(\displaystyle\frac{1}{2}ab\sin C = \frac{1}{2}ac\sin B = \frac{1}{2}bc\sin A\)

    因此,\(\displaystyle\frac{{\sin C}}{c} = \frac{{\sin B}}{b} = \frac{{\sin A}}{a} \Rightarrow \frac{a}{{\sin A}} = \frac{b}{{\sin B}} = \frac{c}{{\sin C}}\)

    47386_p1

    Continue reading →

  • 輾轉相除法(IV) (Euclidean algorithm) 2013/10/07

    輾轉相除法(IV) (Euclidean algorithm)
    國立蘭陽女中數學科陳敏晧老師

    連結:輾轉相除法(III)

    一、五猴分桃問題:

    五隻猴子分一堆桃子,怎麼分也不能均分成五份,大家約定先去睡覺,明天再說。夜裡,猴甲偷偷起來,吃掉一個,這時發現其餘正好可以分成五份,結果猴甲把自己那份藏起來,又躺去睡覺了;接著猴乙也偷偷起來,吃掉一個,發現其餘也正好可以分成五份,結果猴乙也把自己那份藏起來;猴丙,猴丁,都如法炮製。而猴戊吃掉一個後,也發現餘桃數為 $$5$$ 的倍數。問總桃數最少有幾個?

    參考解法:

    假設總桃數為 $$x$$,而 $$y$$ 為某個正整數。

    因為 $$\displaystyle\frac{1}{5}\left[ {\frac{4}{5}\left[ {\frac{4}{5}\left[ {\frac{4}{5}\left[ {\frac{4}{5}\left( {x – 1} \right) – 1} \right] – 1} \right] – 1} \right] – 1} \right] = y$$

    整理方程式得:$$256x-3125y=2101$$ (此即為不定方程式),

    利用歐幾里得的想法,我們先考慮 $$256x+3125y=1$$

    $$\begin{array}{rl} 3125 &=12 \times 256+53\\256&=4\times 53+44\\53&=1\times 44+9\\44&=4\times 9+8\\9&=1\times 8+1\end{array}$$

    Continue reading →

  • 輾轉相除法(III) (Euclidean algorithm) 2013/10/07

    輾轉相除法(III) (Euclidean algorithm)
    國立蘭陽女中數學科陳敏晧老師

    連結:輾轉相除法(II)

    一、輾轉相除法與連分數

    首先讓我們來練習一下輾轉相除法,求 $$(42897, 18644)=\underline{~~~~~~~~~~~~~~~}$$。
    (1)橫式過程:

    $$42897=2\times 18644+5609$$
    $$18644=3\times 5609+1817$$
    $$5609=3\times 1817+158$$
    $$1817=11\times 158+79$$
    $$158=2\times 79+0$$

    $$\therefore \left( {42897,18644} \right) = \left( {18644,5609} \right) = \left( {5609,1817} \right) = \left( {1817,158} \right) = \left( {158,79} \right) = \left( {79,0} \right) = 79$$

    Continue reading →

  • 輾轉相除法(II) (Euclidean algorithm) 2013/10/07

    輾轉相除法(II) (Euclidean algorithm)
    國立蘭陽女中數學科陳敏晧老師

    連結:輾轉相除法(I)

    一、畢氏音律與輾轉相減法

    46894_p1西元前五百多年,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of Samos, c. 570 BC – c. 495 BC)(如右圖)為了探求音律,利用單弦琴(monochord)作實驗,發現兩個音的弦長為簡單整數比時,是和諧悅耳的。例如:$$2:1$$,$$3:2$$,$$4:3$$,$$5:4$$ 分別是八度、五度、四度及三度音程。這些弦長的比是如何求得的呢?若是分成 $$3:2$$,則會產生悅耳的和弦音樂,因此,不同的弦長比例會導致不同的音高,若是比例不正確,則會形成不和諧的和弦聲。

    原來畢達哥拉斯是利用逐步相減法(the successive subtraction)求得的:考慮 $$a$$、$$b$$ 兩弦,不妨設 $$a>b$$,從 $$a$$ 減去較小的 $$b$$,得 $$a-b$$;若 $$a-b$$ 仍大於 $$b$$,再減去 $$b$$ 得 $$a-2b$$;…,直到 $$a-tb\le b$$,其中 $$t\in\mathbb{N}$$。繼續從較大的 $$b$$ 減去較小的 $$a-tb$$,…,直到 $$b-l(a-tb)\le a-tb$$,其中$$l\in\mathbb{N}$$。按此要領反覆做下去,經過有限步的輾轉相減後,必可得到 $$0$$,此時運算停止。在 $$0$$ 之前最後一個不為 $$0$$ 的數 $$d$$,即最大公因數 $$d$$。

    畢達哥拉斯相信,任意給定兩正整數 $$a$$、$$b$$,必可利用有限次的逐步相減運算,找到最後一個不為 $$0$$ 的正整數 $$d$$,所以,存在正整數 $$p$$、$$q$$,使得 $$a=pd~, b=qd$$,而 $$d$$ 為滿足此式的最大弦長,從而得到 $$a:b =p:q$$ 為整數比,我們稱這種演算法稱為輾轉相減法。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