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 蛙之循環系統(下) 2016/05/20

    蛙之循環系統(下) (The Circulatory System of the Frog – II)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李紘瑜/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朱彥如

    連結:蛙之循環系統(上)

    在上篇中我們討論了蛙的心臟以及動脈,而在此篇我們要來討論蛙的靜脈以及淋巴系統。

    靜脈和動脈在結構上有顯著的差別,其管壁薄、管腔相對而言較大、血壓低,是血液儲存的場所;內有瓣膜能防止血液逆流,可將各組織的血液運回心臟。蛙的靜脈分為體靜脈系 (systemic veins) 及門脈系 (portal system of veins)。 Continue reading →

  • 蛙之循環系統(上) 2016/05/20

    蛙之循環系統(上) (The Circulatory System of the Frog – I)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李紘瑜/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朱彥如

    蛙是脊椎動物,因為它的內部器官和人體近似,而且體型大小適中,取材較容易,所以選用蛙作為解剖實驗材料可以進而了解人體的內部構造。目前實驗材料一般選用牛蛙 (Rana catesbeian),牛蛙屬於兩生綱 (Amphibia),無尾目 (Anura),赤蛙科 (Ranniidae),因其體型較大,觀察方便,而且不分季節,市面上均容易購得。循環系統為體內的運輸系統,由心血管系統 (cardiovascular system) 以及淋巴系統 (lymphatic system) 組成,可快速將細胞所需的養分和氧氣送至有需求的地方附近,並且將細胞活動代謝所產生的廢物以及二氧化碳送至排泄系統和呼吸系統進而排出體外。 Continue reading →

  • 珊瑚共生藤壺(下) 2016/05/14

    珊瑚共生藤壺(下) (Coral-Inhabiting Barnacle II)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陳易揚/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李芃

    連結:珊瑚共生藤壺(上)

    珊瑚藤壺與珊瑚共生能得到什麼好處呢?與珊瑚共生不僅能得到棲息空間,更受到珊瑚刺絲胞 (nematocyst) 的保護,減少被天敵捕食的機會。除了提供居所與庇護,寄主珊瑚也是珊瑚藤壺的食物或碳元素來源:有研究人員在某些種類的珊瑚藤壺(例如 Wanella sp.,圖五)腸道內發現消化中的珊瑚組織,並觀察到珊瑚藤壺在清除生長過盛的珊瑚組織時,蔓足會捕捉剝離的珊瑚組織碎屑作為食物。 Continue reading →

  • 珊瑚共生藤壺(上) 2016/05/14

    珊瑚共生藤壺(上) (Coral-Inhabiting Barnacle I)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陳易揚/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李芃

    珊瑚共生藤壺 (coral-inhabiting barnacle) 簡稱珊瑚藤壺 (coral barnacle),主要與石珊瑚 (scleractinian coral) 共生 (symbiosis),牠們居住在珊瑚骨骼中,體表覆有活珊瑚的組織,有珊瑚礁存在的海域幾乎都可以發現牠們的身影(圖一),是十分常見卻又容易被忽略的海洋無脊椎動物。 Continue reading →

  • CRISPR發展之英雄榜 2016/04/28

    CRISPR發展之英雄榜
    德州大學分子生物科學研究所馬千惠編譯/臺大科教中心陳藹然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Lander, E.S. (2016). The Heroes of CRISPR. Cell 164, 18-28.

    2013年一篇指出 CRISPR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palindromic repeats) 技術可以準確且有效率地編輯活體真核細胞基因體的研究報告,在科學界颳起一陣風暴,從生物醫學到農業,有成千個實驗室應用此技術。本文將探討從二十年前起發現微生物的基因體含有奇怪的重複序列,經確認為此一適應性免疫系統,到了解其生物特性,進而運用在基因工程上的發展過程,以及這科學研究歷程給我們的啟示。 Continue reading →

  • 孟德爾第二遺傳定律—自由配合律 2016/04/13

    孟德爾第二遺傳定律—自由配合律 (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 周林

    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配子(gamete,精細胞與卵細胞)時,一個基因座 (locus) 上的等位基因 (allele)(圖一)會獨立於另外一個基因座上的其他等位基因,分配至配子。基因座即是決定一個性狀的基因,而決定該性狀不同表現型的則是不同的等位基因。 Continue reading →

  • 人類幹細胞成功分化為腦下垂體 2016/04/06

    人類幹細胞成功分化為腦下垂體(Pituitary differentiated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ヒトES細胞から機能的な下垂体ホルモン産生細胞の分化に世界で初めて成功

    成人腦下垂體雖僅是1公分大小,卻在調控各種生理反應,如成長、青春期、代謝、壓力反應、懷孕、及生產等,扮演重要的角色。

    因此,若腦下垂體的激素分泌細胞機能低下,就會導致各種嚴重的症狀,如血壓低下、電解質異常、意識不清、發育障礙、不孕等。目前並無根本的治療法,僅能實施補充療法以克服激素分泌不足。但面臨一生都須不斷補充激素的困境,且激素必需量時時刻刻在變動,補充療法難以完美調適。因此,若能製作出腦下垂體相同機能的激素分泌細胞,就是有效治療法的契機。 Continue reading →

  • 可重複性是否可重複? 2016/04/01

    可重複性 (Reproducibility) 是否可重複?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系、愛丁堡大學藝術碩士 賴怡辰/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講師 張顥馨

    可重複性 (reproducibility) 是科學的條件之一,但用以證明任何宣稱的實驗,在統計處理實驗所得的資料時,有意的選擇調整或無意的方法誤差,都有可能改變其統計結果,使本應被駁斥的說法通過驗證。幾個常見的影響因素包含取樣的偏頗,測量尺度的定義誤差,比對條件的含糊等等。如此無論是偶發或者是系統設計所造成的錯誤,都可能會導致該研究的無法重複性,也因此重複性試驗得以驗證研究提出的假說是否可信。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