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的分子機制-下 2010/11/22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的分子機制-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所博士班施廷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其原因在於,腦袋錯綜複雜的線路中利用多巴胺作為傳導物質的線路有許多條(圖一,綠色細線),前述多巴胺過度活化走的是其中一條中腦-邊緣路徑(Mesolimbic dopamine pathway圖一,藍色箭號)。然而另外一條(紅色箭號)則是由中腦至大腦前額葉的中腦-皮質路徑(Mesocortical dopamine pathway),在這條通路上如果多巴胺活性過低將引起認知與情緒上的思覺失調狀。 Continue reading →

  • 合子後隔離(Postzygotic Isolating Mechanisms)-下 2010/11/01

    合子後隔離(Postzygotic Isolating Mechanisms)-下
    國立台南第二高級中學生物科王昭均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劍尾魚屬(Xiphophorus) 中的劍尾魚(X. helleri)與花斑劍尾魚(X. maculates)雜交後代會罹患黑色素瘤,科學家利用此特性來研究黑色素瘤的遺傳性質,找到了與黑色素瘤相關的基因Xmrk2R,其中Xmrk2為致癌基因,而R可以抑制Xmrk2的功能,花劍尾魚同時具有此兩基因,劍尾魚則沒有,雜交子代若回交後產生的子代會有25%因為有Xmrk2但缺乏R基因而引起癌症,使得這種雜交種群體缺乏競爭力。 Continue reading →

  • 合子後隔離(Postzygotic Isolating Mechanisms)-上 2010/11/01

    合子後隔離(Postzygotic Isolating Mechanisms)-上
    國立台南第二高級中學生物科王昭均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合子後隔離(Postzygotic Isolating Mechanisms)是指隔離機制發生於受精卵形成後,當合子前屏障被跨越而成為雜交合子,兩物種間的遺傳不相容性可能會使胚胎發育中斷,即使發育成個體,這些雜交種個體大多不孕、無法與親代回交(backcross)、較不適應於親代所適應的生存環境或無法生存;但也有一些例子是物種的第一代雜交種具可孕性,可跟另一雜交種交配或是與親代回交,但下一子代則會衰弱或是不孕。 Continue reading →

  • 葡萄糖胺 2010/11/01

    萄糖胺(Glucosamine)
    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李岱威/國立臺灣大學動物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葡萄糖胺(C6H13NO5)其實是一種胺化糖,也就是在葡萄糖上加上一個胺(-NH2)的官能基,而葡萄糖胺是生物自我合成聚合特殊醣蛋白或醣脂質時一個相當重要的分子。特別是在軟體動物的殼、節肢動物的外骨骼或是真菌的細胞壁含有大量葡萄糖胺,而一般市面上販售的葡萄糖胺也是從甲殼類或是牡蠣的外殼提煉而來的。而葡萄糖胺經過人體作用會聚合成醣胺多醣,成為身體軟骨組成中主要的分子。 Continue reading →

  • 細菌的防禦作用:限制酶(Restriction enzyme)和特殊的重複序列CRISPR-下 2010/11/01

    細菌的防禦作用:限制酶(Restriction enzyme)和特殊的重複序列CRISPR-下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許一懿老師/國立台灣大學動物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請參閱:細菌的防禦作用:限制酶(Restriction enzyme)和特殊的重複序列CRISPR-上

    細菌的第二套防禦工具是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從字面上翻譯就是「群聚且有規律間隔的短迴文重複序列」,唸起來冗長又聱牙,程樹德(2009)將之翻譯為「更脆序列」,取其縮寫的發音唸起來像是英文字中「脆的(Crisp)」的比較級。CRISPR普遍存在於大多數的細菌和古細菌DNA中

    Continue reading →

  • 細菌的防禦作用:限制酶(Restriction enzyme)和特殊的重複序列CRISPR-上 2010/11/01

    細菌的防禦作用:限制酶(Restriction enzyme)和特殊的重複序列CRISPR-上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許一懿老師/國立台灣大學動物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自古以來就有文獻記載:髒汙的河水可以治療痲瘋、霍亂等細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但直到1915年,特沃特(Twort) 研究發現感染細菌的微小生物,人們才知道,小如細菌的原核生物也會生病! 1917年德黑樂(d’Herelle)將之命名為噬菌體。

    在面對噬菌體的攻擊時,細菌能否保護自己呢? Continue reading →

  • 動物細胞及組織培養 (Cell and Tissue Culture)-下 2010/11/01

    動物細胞及組織培養 (Cell and Tissue Culture)-下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泊辰/國立台灣大學動物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一般而言,一株細胞株培養出來的每個細胞都極為相似,因此它們成為細胞學實驗上的重要研究材料或是用來生產合成大量的酵素蛋白質產物等,而癌細胞株也廣泛得被應用在癌症治療的相關研究上。

    部分常用的細胞株已經被科學界定名並且建立了許多生物相關的資料庫,加速了細胞生物學的發展和整合,歷史上第一個被建立的人類細胞株被稱做”HeLa cell”, Continue reading →

  • 動物細胞及組織培養 (Cell and Tissue Culture)-上 2010/11/01

    動物細胞及組織培養 (Cell and Tissue Culture)-上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泊辰/國立台灣大學動物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細胞培養(cell culture)或組織培養(tissue culture)是近代生物學研究相當重要的技術,這兩個技術都是在生物體外維持組織或細胞的生命活性,進而保存或用在醫療及實驗上。組織培養是在生物體外維持特定組織的正常功能或是以小部分的組織培養成有功能的器官;細胞培養則是將細胞從組織分離出來,培養在人為控制的環境下使其分裂生長。

    在19世紀之前,生物學研究者主要是以活體生物進行實驗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