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 上皮細胞極性的奧秘 2016/03/30

    上皮細胞極性的奧秘 (The novel polarity in epithelial cells)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上皮細胞の微管配向の謎を解明

    受精卵經不斷分化建構各種細胞,並配合不同機能需要,形成特定的形狀或構造。例如纖維母細胞 (fibroblast) 的不固定形狀、上皮細胞則是扁平、方形或柱狀。在細胞形狀或構造的形成,微管 (microtubule)、肌動蛋白纖維 (actin filament) 等細胞骨架 (cytoskeleton),扮演重要的角色。

    微管是具有加入端 (plus-ends) 及減去端 (minus-ends) 極性 (polarity) 的纖維狀構造。在細胞分裂,進行紡錘體形成、染色體分配時,微管扮演重要角色;在靜止期 (stationary period),微管作為物質運輸的橋梁,因此需配置在細胞內適當的位置及方向。纖維母細胞等大多數細胞,微管減去端連結於中心體 (centrosome),加入端則放射狀分佈、朝向細胞外側(圖1)。 Continue reading →

  • 脊椎動物的腦區演化起源 2016/03/28

    脊椎動物的腦區演化起源(The evolutionary origin for regionalization of vertebrate brain)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脳の進化的起源を解明

    人腦是如何演化而來?脊椎動物的腦,是非常複雜的器官,每一腦區的發育都是非常特異的(specific),在正確時間及位置,受到特定基因所調控。但其演化過程,仍有許多不明之處。

    腦部構造柔軟,不易透過化石遺留下來,若從滅絕的早期脊椎動物化石予以解析,會受到許多侷限。目前認為棲息於地球上的脊椎動物,是從5億年前演化分成有下顎的「頜口類(gnathostoma)」及無下顎的「圓口類(cyclostomes)」。因此若比較圓口類及頜口類的發育過程,應能解開腦部演化過程的變遷。 Continue reading →

  • 急性腎損傷的新療法 2016/03/25

    急性腎損傷的新療法(Novel therapy to cure acute kidney injury)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AIM投与による急性腎不全治療につながる革新的成果

    腎臟是過濾血液內廢物、排泄尿液的重要器官。若腎臟機能衰退,血液中堆積廢物,將導致體內各種器官運作出現障礙。因出血導致腎臟局部缺血、細菌感染、或藥劑使用等因素,造成腎臟機能急速衰退,稱為「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急性腎損傷有時能自行改善,但通常致死率相當高,也具誘發慢性化腎損傷高風險。若變成「慢性腎損傷(chronic kidney disease)」,將來就必需接受洗腎。過去雖有許多研究,但仍無法確立急性腎損傷的治療方法。 Continue reading →

  • 攝取魚油減少體脂肪蓄積 2016/03/23

    攝取魚油減少體脂肪蓄積(Fish oil intake reduces the fat accumulation)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魚油摂取は交感神経を介して「脂肪燃焼細胞」を増やす

    根據醫學期刊報告,世界上肥胖人數不斷增加,2013年體重過重及肥胖人數已達21億人。肥胖是糖尿病、脂質異常症、高血壓等生活習慣病(lifestyle disease)或代謝失調(metabolic disorders)的主要原因,是亟需解決的健康課題之一。 Continue reading →

  • 同源異形基因 2016/03/09

    同源異形基因 (Hox gene)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碩士 林明慶

    19 世紀的自然學家小聖提雷爾 (É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 發現了同源器官,顯示生物體構造上具有某些統一性。他認為如果生物個體是由重複的單位堆疊而成的(例如蛇的脊椎與肋骨),重複的部位重複多次,就容易產生變異。

    19 世紀末,有位名叫 William Bateson 的英國生物學家在生物身上發現類似上述敘述的變異情形,包括在該長觸角的地方多長了一隻腳的昆蟲,或是在口器部位長出觸角的果蠅,甚至在人類身上發現頸部多長了肋骨的例子。他詳細記錄了這些變異的部位,發現這些變異的地方都長出了完整的其他部位。爾後哥倫比亞大學果蠅實驗室的 Bridges 認為這一個個變異都可以視為一個完整的變異單位。 Continue reading →

  • 神經脊 2016/03/02

    神經脊 (Neural Crest)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碩士 林明慶

    神經脊是一群特化細胞的總稱,出現在脊索動物胚胎發育的階段,源於外胚層,能分化成許多不同種細胞,在胚胎的發育過程扮演重要角色。

    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背端脊索上方、中樞神經周圍的外胚層(神經板)會開始下陷形成一溝,兩側的外胚層則會突起(神經摺,也就是神經板的邊界)向上延伸,終至兩端碰頭,將神經的部分包在中間的神經管(圖一),從橫切面看過去大致是從 U 形變成 O 形的感覺。而連結在神經管與表皮之間,原神經摺的接合處的細胞,就被稱為神經脊細胞(U 形的兩個頭)。在神經管與外胚層部分分離時,中間所殘留的神經脊細胞會開始轉往身體各處進行進一步分化。 Continue reading →

  • 外太空生物學與外星生物學 2016/01/15

    外太空生物學與外星生物學(Astrobiology and Exobiology)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 陶韻婷

    在浩瀚的星際世界中究竟有沒有其他生物存在,不僅僅是科幻小說迷好奇的問題,更是科學家們實際研究的領域。最早出現的太空生物學 (astrobiology) 是研究整個遼闊宇宙中生命的起源、演化、分布與未來的發展,希望能找到太陽系中或太陽系以外我們可能棲息的其他星球,同時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與初期演化,並探討地球上的生命能否適應外太空嚴苛的環境。於 2015 年上映的熱門科幻電影,絕地救援 (The Martian),講述太空人主角因意外獨自被遺棄在火星上,試著靠種植馬鈴薯,達到自給自足在地球以外的地方存活的橋段,也是科學家們致力的方向之一。

    Continue reading →

  • [影音] 無菌培植體的製作 2016/01/12

    無菌培植體的製作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幹事 徐國凱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