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 人類的老祖宗 ─ 活化石腔棘魚(Coelacanthus) 2011/07/15

    人類的老祖宗 ─ 活化石腔棘魚(Coelacanthus)
    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洪敬承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Coelacanthus

    1938年聖誕節節的前夕,在南非沿岸的某個小港傳來了一個不平常的消息,有艘船奈蓮號其船長瑞克.辜森,聲稱他捕到了一尾從未見過的大魚,這個消息很快 地便傳到了當時南非博物館館長 ─ 拉蒂默小姐的耳朵之中,當時她還不過是個二十鋃鐺的年輕女子,以她非凡的見識很快地她發現了這不是一隻平常的魚,在她遍尋各期刊、文獻之後仍然一籌莫展, 最後她打了一通電話給在南非社德斯大學任教的考古魚類學家 ─ 史密斯教授,由於當時南非各地的路況非常的差,等史密斯教授抵達博物館之後,已是在發現這隻魚的兩個月後了。 Continue reading →

  • 大野狼(Grey Wolf)的迷思 2011/07/15

    大野狼(Grey Wolf)的迷思
    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洪敬承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人類為了保護自然中可愛的黑尾鹿,而將大峽谷中的大型肉食者趕盡殺絕,換來的結果是黑尾鹿因為饑荒、疾病而大量死亡,再再的顯示人類的無知、以偏概全干擾大自然運行的結果是相當恐怖的,所以古人有云:「人定勝天」,真的會『勝天』嘛?值得我們三思!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Gray_wolf

    Continue reading →

  • 人類的演化(hominization)–下 2011/07/05

    人類的演化(hominization)–下
    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洪敬承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請按此連結,參閱「人類的演化(hominization)–上

    在20-60萬年前是人類化石的黑暗地帶,幾乎沒有人類化石。在非洲赫基斯本獵豹的洞穴中找到28萬年前的化石 ─ 歌來亞人(最高大的人種),依化石來看當時該地所有的動物體型都非常的大,例如斑馬比現在重80公斤、水牛角由左至右約3公尺,是現在的2.5倍,該人種約2公尺高(直立人衍生出來之人種),會擲矛。約在50萬年前,也由非洲遷移至西歐,例如法國也有發現該人種化石;西班牙北部發現該人種形成的骨坑,即同時間大量死亡,原因未知。由塑造的模型顯示,該人種產熱量為現代人2倍,但體表面積只增加50%,常常口渴,需待在有水飲用的地方,過於溼熱便會受不了,這有可能是他們在24萬年前絕種的原因。

    Continue reading →

  • 人類的演化(hominization)-上 2011/07/05

    人類的演化(hominization)-上
    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洪敬承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圖一、人類的演化圖。露西、平板臉出現於350萬年前;直立人出現於200萬年前;哈比人出現於80萬年前;歌來亞人出現於70萬年前 現代人出現於20萬年前。

    露西是1970年發現,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兩足猿人,但是手臂長,顯示牠仍善於爬樹,大腿骨向內,傾斜便於直立。雄性無大犬齒,在衣索比亞發現的,該種猿人遍布非洲。在非洲肯亞的特卡納湖週邊也發現有該種猿人,研究顯示該湖內有許多具大的鱷魚(6公尺),光鱷魚的種類就有5種,顯示掠食的壓力很大,結果人類學家還在湖邊發現與露西同年代生存的猿人 ─ 平板臉,徹底推翻了人類演化學的單源論。 Continue reading →

  • 抗藥性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Drug Resistence) 2011/07/02

    抗藥性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Drug Resistence)
    國立師大附中生物科楊瀅涓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金黃色葡萄球菌在抗生素培養基上之測試。(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Antibacterial)

    這幾年來,抗藥性(drug resistance)已經從醫學術語,轉變為人人熟知的新聞名詞,這也突顯了問題的嚴重性。但這不僅在醫學上是重要問題,也是演化證據之一。例如在 1940年代使用盤尼西林治療金黃葡萄球菌時,抗生素一開始確實是大幅提高了人類感染疾病的治癒率,然而基於天擇,細菌也會衍生出各種嘗試存活的方式,再 逐步演化出具有抗藥性的細菌,並在有抗生素存在的環境下,持續大量繁殖。
    Continue reading →

  • 生物科教學尋疑團隊工作坊 99學年度 研習資訊 2011/07/01
    Agiofws_Anthemion 研習資訊:
    日期 活動名稱 主題 資料
    2010/9/24 第1次工作會議 工作坊運作規劃 1. 會議記錄
    2010/11/05 第2次研習活動
    光合作用「光反應」
    1. 會議記錄
    2. 學科內容整理(1234)
    3. 教學疑難及建議解答(
    123)
    2010/12/06
    第3次研習活動
    演化與生物多樣性–生命樹
    1. 會議記錄
    2. 學科內容整理(12)
    3. 教學疑難及建議解答(
    12)
    4. 周成功教授專文「我對生命樹的解讀」(
    12)
    5.
    研習後記
    2011/03/01 新竹區工作坊-1 教師互動式
    「光反應」教案研討
    1. 光反應知識地圖
    2. 光反應教案討論統整
    3. 1000301 光反應研習心得
    2011/03/29 新竹區工作坊-2 教授現場指導之「光反應」教案研討 1. 1000329張淳琤教法分享
    2011.4月上旬 學科中心種子教師研習 對種子教師進行分享:學科專業知識在教學現場的應用實務
    2011/04/12 新竹區
    段考試題分享-1
    每校分享10題 包含疑義試題及優良試題各5題
    2011/04/19 新竹區工作坊-3 教師互動式「演化樹」教案研討 1. 演化樹知識地圖
    2. 演化樹教案討論統整
    一、生命樹的起源與定義
    二、生命樹與分類樹的差別
    三、生命樹與親緣關係
    三、(1)共同祖先
    三、(2)祖徵和衍徵
    四、生命樹的重建
    2011/04/26 新竹區工作坊-4 教授現場指導之「演化樹」教案研討
    2011.五月中旬 學科中心分區教師研習 進行生物教學工作坊運作實務分享
    2011.五月下旬 段考試題分享-2 每校分享10題 包含疑義試題及優良試題各5題
  • 唐氏症(Down’s syndrome)簡介-下 2011/06/29

    唐氏症(Down’s syndrome)簡介-下
    桃園縣立幸福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陳美如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唐氏症在認知功能方面的缺陷與神經缺損:
    每一個唐氏症患者的症狀及嚴重程度並不盡相同,研究上的困難在於許多影響唐氏症病徵表現的因素尚未完全明瞭,包括:基因本身的複雜度、基因的表現方式不 明、基因對人體構造功能的影響不盡明瞭、腦部神經迴路研究不充足、人體大腦各部位功能的瞭解不多、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複雜、神經系統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極 其複雜(治療方式、藥物、早療、養育方式、教育方式…)、細胞分子生物學機制有待研究、心智歷程的研究有待努力…。
    Continue reading →

  • 唐氏症(Down’s syndrome)簡介-上 2011/06/29

    唐氏症(Down’s syndrome)簡介-上
    桃園縣立幸福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陳美如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唐氏症的發現史:唐氏症的發現與名稱的由來:

    1866年,英國小兒科醫生John Langdon Down首次發表了這種病症,因為患者的眼睛細小、臉部較寬、五官不立體,看起來就像是蒙古人種(黃種人),所以一開始被稱為「蒙古症」,但是這個名稱不 僅帶有種族歧視而且也無實際意義,已被廢除。1956年J.H.Tjio與A. Levan發現人類的核型,1959年Jérôme Lejeune 發現所謂的蒙古症是因為21號染色體有三倍體的現象,1961年, The Lancet 首先使用了 Down’s syndrome 這個名詞,1965年,WHO正式定名為 Down’s syndrome 。

    第21對染色體的三體變異現象。(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Down_syndrome)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