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 兒茶酚胺激素(Catecholamine)-下 2009/08/23

    兒茶酚胺激素(Catecholamine)-下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胡苓芝老師/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這兩種兒茶酚胺激素對於身體的作用,既有共通性,又有特殊性。
    例如兩者都會加速肝臟與肌肉中的肝糖水解,也都會刺激脂肪細胞分解脂肪,釋出脂肪酸作為細胞的能源。
    除了增加能量的利用外,也可使肺臟小支氣管的通道擴張,增加通氣量。然而,兩者與不同的腎上腺素性受體(adrenergic recaptor)的結合能力不同,故對心血管系統作用亦所有不同。
    當腎上腺素與右心房節律點細胞的β1受體結合後,可使心搏速率增快,同時使心肌收縮增強,血液輸出量增多,故腎上腺素在臨床急救上常被用作強心藥劑。正腎上腺素對於分布於心肌的β1受體雖有相同的親和力,但因其也會刺激頸動脈和主動脈壁的壓力受器,增加迷走神經反射(baroreceptor reflex),此反射會使心搏變慢,足以扺消了它對心臟的影響。
    因此臨床上,因正腎上腺素會興奮小動脈平滑肌的α受體,使除了冠狀動脈以外的小動脈強烈收縮,引起周邊阻力明顯增大,升高血壓,故常被用作升高血壓。另一方面,骨骼肌血管壁的 β2受體,對腎上腺素親和力較正腎上腺素為大,故身體緊張時腎上腺素分泌增加,骨骼肌動脈會擴張(β受體),內臟動脈會收縮(α受體),此種反應的差異性有利於血液的重新分佈(參見「你收縮,我舒張」一文)。 兩種兒茶酚胺激素對生理影響的比較詳見表1。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正腎上腺素 http://en.wikipedia.org/wiki/Norepinephrine
    2.維基百科:腎上腺素 http://psychology.wikia.com/wiki/Epinephrine
    請參閱 兒茶酚胺激素(Catecholamine)-上閱讀

  • 兒茶酚胺激素(Catecholamine)-上 2009/08/23

    兒茶酚胺激素(Catecholamine)-上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胡苓芝老師/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兒茶酚胺激素(catecholamine)如腎上腺素(epinephrine/adrenaline)與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oradrenaline),既為激素,也是在高中生物課程中少數被提及的神經傳導物質。其中腎上腺素是由正腎上腺素多加了一個甲基形成的,故也有學者將正腎上腺素稱為去甲基腎上腺素,它們均由酪胺酸衍生而來,合成途徑為Tyrosine ->Dopa ->Dopamine ->Norepinephrine ->Epinephrine(圖1)。

    (圖1)兒茶酚胺激素的合成途徑

    基本上,這兩種激素除了由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外,主要有兩個來源:一為腎上腺髓質,另一來源為交感神經節後神經元。 正腎上腺素性神經元主要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與人體的情緒、記憶或學習密切相關。 中樞神經系統分泌正腎上腺素的神經元主要位於腦幹的藍斑核(locus coeruleus),可經由影響交感神經系統或是「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皮質」運作,調控身體面對壓力。除了中樞神經系統之外,會分泌兒茶酚胺激素的神經元主要分佈在腎上腺髓質。
    當下視丘接受壓力刺激時,經由交感神經節前神經元釋放乙醯膽鹼至腎上腺髓質,引發髓質中嗜鉻細胞(chromaffin cell)去極化,開啟鈣離子電壓敏感通道,細胞遂分泌出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至血液。 腎上腺髓質的產物,絕大部分是腎上腺素,僅約有兩成是正腎上腺素;而交感節後神經元的產物,則是以正腎上腺素為主,腎上腺素量甚微。 兒茶酚胺激素的合成除了受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外,腦垂腺產生的促腎上腺皮質素也會影響酪胺酸代謝途徑的酵素活性,葡萄糖皮質素也可影響嗜鉻細胞合成腎上腺素的速率。 請參閱 兒茶酚胺激素(Catecholamine)-下閱讀

  • 你收縮,我舒張-從腎上腺素的受體談起(Adrenergic Receptors)-下 2009/08/23

    你收縮,我舒張-從腎上腺素的受體談起(Adrenergic Receptors)-下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胡苓芝老師/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腎上腺素性 β受體則有三類,都是經由 Gs活化腺苷酸環化酶,增加細胞內 cAMP含量,進而使特定蛋白質磷酸化。
    其中 β1受體對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的敏感性相等,此型受體主要分布於心臟、近腎絲球器(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 和脂肪細胞等處。
    與腎上腺素或正腎上腺素結合後的反應,包括經由增加心搏速率和心縮力量,使心臟血液輸出量大增,並促使腎素分泌和促進脂質分解。 β2受體分布範圍廣泛,對腎上腺素較正腎上腺素敏感,受體與激素結合後的反應包括平滑肌(如支氣管、未懷孕的子宮、膀胱壁的迫尿肌、至骨骼肌的血管壁等)舒張,促進脂肪組織分解脂質,促進骨骼肌細胞的合成作用,肝糖水解和糖質新生,促使消化道的括約肌收縮,促使唾腺分泌,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促進分泌腎素和胰島素等。 β3受體的作用則是會影響脂肪組織分解脂質,與能量代謝有關。
    一般受腎上腺素性神經支配的器官或組織大多是一種受體為主,如心肌主要含 β1受體;而骨骼肌的血管組織雖具有 α1、β1受體,但大多數為 β2受體。當腎上腺素性 α受體興奮時會產生皮膚和腹部內臟的血管收縮、增加周邊阻力影響血壓;而 β受體興奮則會促進心臟收縮影響血壓,同時使骨骼肌血管舒張和支氣管舒張,增加個體戰鬥或逃跑時所需的爆發力。
    【想一想】 1.緊急狀況時體表及內臟器官的血管壁會收縮,但至骨骼肌的血管壁卻舒張,這是因為這些位置血管壁的正腎上腺素受體有何不同?此現象的生理意義為何? 2.腎上腺素 β受體接受刺激時,既會使心輸出量增加又會增加腎素分泌量,後者的反應目的是為了調節身體何種生理功能?兩者之間是否有關聯?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Adrenergic_receptor
    2.謝文聰 中國醫藥大學 藥理學簡介講義http://mail.cmu.edu.tw/~wthsieh/Web/ANS-s.pdf
    請參閱 你收縮,我舒張-從腎上腺素的受體談起(Adrenergic Receptors)-上 閱讀

  • 你收縮,我舒張-從腎上腺素的受體談起(Adrenergic Receptors)-上 2009/08/23

    你收縮,我舒張-從腎上腺素的受體談起(Adrenergic Receptors)-上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胡苓芝老師/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交感神經的作用多樣且複雜,整體性的變化可使個體預備戰鬥或逃跑的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雖然交感神經節後神經元釋放的大都是正腎上腺素,但對不同部位的血管卻產生不一樣的作用。
    本單元以腎上腺素性受體(adrenergic receptors)的多樣性說明此現象發生的機制。 激素與受體分子的專一性結合後,會使激素影響特定的目標細胞。受體是一種蛋白質,當激素等傳訊物質與受體結合後,就會活化受體。受體被活化後可能會改變細胞對特定離子的通透性,或是透過細胞內的次級傳訊系統,進而引發細胞內一連串化學變化。腎上腺素性受體都屬於細胞膜上的G蛋白質耦合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當其與激素結合後,會引發不同的次級傳訊機制。依其藥理學上的特性,腎上腺素性受體分為 α和 β兩大類(圖1)。
    圖1 不同型式腎上腺素受體的作用機制腎上腺素性 α受體又可區分為兩類,其中的 α1受體為 Gq型,當此型受體與腎上腺素結合後,會透過鈣/多磷酸肌醇系統(Ca2+/polyphosphatidylinositol system),影響內質網或肌漿網(sarcoplamic reticulum)上的鈣離子通道,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引發適當反應。
    α1受體分布廣泛,與(正)腎上腺素結合後,會使通往皮膚、消化系統、睫體、腎和腦的血管收縮,其它部位的平滑肌如豎毛肌、輸精管、輸尿管、懷孕的子宮、輸尿管括約肌、細支氣管等也會收縮。其它反應還包括瞳孔放大、促使肝糖水解和糖質新生、促進汗腺的分泌和腎臟回收鈉離子等。 α2受體則為 Gi型,與腎上腺素結合後會抑制腺苷酸環化酶(adenylate cyclase)活性,導致 cAMP降低。 α2受體的結合主要是提供(正)腎上腺素分泌細胞進行負向回饋控制,調節自身的分泌量。其它尚會抑制胰島素分泌、促進昇糖素分泌、促進消化道的括約肌收縮和引起血小板凝聚等作用。
    請參閱 你收縮,我舒張-從腎上腺素的受體談起(Adrenergic Receptors)-下 閱讀

  • 腎臟的排泄作用 2009/08/23

    腎臟的排泄作用 (Excretion)
    臺北市立忠孝國中生物科張馨文實習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有很多人吃過麻油腰花,但有多少人知道腰子即是腎臟的俗稱?看過新鮮腎臟的人應該也不多。以後若有機會下廚房煮麻油腰花,在將豬腰子切開成兩半後,可以看到裡面暗紅色的皮質和內層白色的髓質,髓質分為十二個以上的椎狀構造—腎錐體。

    腎臟位於腹腔脊椎兩側的腎窩,外圍沒有其他結締組織固定在體內,只以脂肪包覆來減少晃動和撞擊的傷害。腎靜脈、腎動脈和輸尿管三管道由進入腎門進入腎臟,是腎臟與外連接的唯一管道。女性腎窩一般比男性寬而淺,太纖細瘦高的外表,可能會因腹肌鬆弛、腹壓較低等,導致腎下垂,血管受到腎的重力拉扯而腫脹、扭曲輸尿管,與腎周圍的組織脂肪粘連,症狀多為腰疼背酸或感到上腹痛。

    高等哺乳動物每個腎臟內,約含有100萬到130萬個腎元。每個腎元分成腎小體和腎小管兩部份,腎小體為腎小球 (glomerulus) 和鮑氏囊,而腎小管則由近曲小管,亨利氏環,遠曲小管所構成。尿液在腎元形成,可分為三個階段: 腎小體的過濾作用、腎小管的再吸收作用和分泌作用。 腎小體的過濾作用是由於腎小球和鮑氏囊間的壓力差所造成,而過濾量則受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兩側的壓力差所影響。

    腎小管的再吸收作用,是藉由近曲小管主動運輸葡萄糖、胺基酸、鈉、鉀、重碳酸鹽離子等回到血液中,同時水分、氯離子和部分尿素也因濃度差再吸收入血液。在遠側腎小管與集尿管中,鉀離子的分泌可交換腎小管腔內的鈉離子,而腎上腺皮質分泌的礦物質皮質素 (mineral corticosteroid, or Aldosterone) 作用於遠側曲小管細胞,可以促進鈉離子再吸收,鉀離子及氫離子的排出。腎小管藉主動運輸,將鉀離子、尿酸、藥物、無機鹽等物質排出至濾液中。雖說多餘的賀爾蒙、維生素等也會被排到尿液中,但其中的物質仍以尿素、尿酸、多餘的無機鹽等廢物為主,因此坊間流傳的尿療法,仍須更多醫學研究才能採用。

    當尿液在腎元中形成後,每個腎錐體內有許多集尿管通過,尿液經由腎盂匯集再流經由輸尿管,經由膀胱儲存,大約到三百毫升的量,促使副交感神經興奮,使膀胱壁收縮,內括約肌鬆弛,壓迫膀胱內的尿液經由尿道排出體外。 排尿不僅可將廢物排出體外,也可藉尿液的沖洗,使尿道細菌數量減少,維持泌尿道的健康。然而女性因尿道長度比男性短,所以泌尿系統感染的發生率遠高於男性。致病菌以大腸桿菌最常見,當細菌大量繁殖後,會造成的膀胱炎或是急性腎盂腎炎。


    參考資料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Excre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dosterone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Glomerulus
  • 蝦紅素 2009/08/19

    蝦紅素 (Astaxanthin, Asta)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蔡敏麗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800px-Canto_white_boiled_shrimp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市場上活生生的螃蟹、蝦子的外殼都是青綠色,可是餐桌上煮熟的螃蟹、蝦子則是紅色。這個原因跟蝦蟹體內的色素-蝦紅素(Astaxanthin, Asta)有關。蝦紅素分子式為C40H52O4,其分子量為596.8,另一名稱為蝦青素,為廣泛存在於動植物、藻類、微生物體中葉黃素類的色素。蝦紅素在游離、自由狀態時,呈現略帶粉紅的橙黃色,在蝦蟹未加熱前,外殼中蝦紅素和甲殼蛋白質化合,蝦紅素的3D形狀結構被扭曲,進而使吸收光線波長改變呈現出青綠色,也可與不同種類的蛋白質結合,使外殼呈現紅橙、黃、綠或是藍紫等顏色。而螃蟹、蝦子下鍋加熱會使體內大部分的色素遇高溫而分解,但蝦紅素遇到高溫不會被破壞,所以煮熟的螃蟹、蝦子會顯現出鮮艷的橘紅色。 Continue reading →

  • 環境荷爾蒙(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EDs)-下 2009/08/19

    環境荷爾蒙(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EDs)-下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童禕珊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至目前為止,行政院環保署已經公告列管其中十五種毒性較明顯的化學物質,包括:戴奧辛(Dioxins,主要由燃燒廢棄物而產生)、多氯聯苯(PCBs,常用於家電、食品中化學物質)、己烯雌酚(DES,人工合成的女性動情素)、雙酚甲烷A (bisphenol A,常用於奶瓶及牙齒添補物中的塑膠製品)、DDT(一種廣效性殺蟲劑)等;另有二十五種則列入建議列管名冊中。 環境荷爾蒙進入人體後,有些可與天然荷爾蒙的受體結合,造生促進或抑制生理反應的效果,例如:PCBs和DDT等物質可與動情素(estrogen)的受體結合,產生類似動情素的作用,而如DDE (DDT的代謝物)等則會與男性激素(androgen)的受體結合,阻擋男性激素的作用。有些環境荷爾蒙並不直接與荷爾蒙受體結合,而會影響細胞內訊息傳遞的路徑,活化遺傳物質,藉此產生特定的蛋白質,而影響生理表現;例如:戴奧辛可與細胞內的其他受體蛋白結合,間接影響女性動情激素之功能。

    環境荷爾蒙對人體或野生動物之影響,會隨年紀或性別而有所差異;一般而言,對胎兒和新生兒的影響最鉅。在胎兒發育階段,環境荷爾蒙會影響生殖系統發育及動物性別的表現,亦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發展,造成孩童的學習能力低落、無法集中注意力等問題等。對於成年個體而言,環境荷爾蒙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引發甲狀腺癌,亦會影響男性或女性的生育能力,增加男性攝護腺癌、女性乳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機率。

    接觸環境荷爾蒙不見得會馬上「中毒」,有些環境荷爾蒙對生物體的影響,要到第二或第三代時才會表現,因它具有延宕的長期效應,所以被視為「跨世代之毒」。 為了減少環境荷爾蒙所造成的危害,除了由政府訂定法律,加強污染物排放的管制外;教育民眾愛惜資源,減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並落實垃圾分類及回收等,都有助於減少環境荷爾蒙的形成。

    參考資料:
    1.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 … sc_aid=300
    2.http://www.niea.gov.tw/analysis/publish … 9th2-1.htm
    3.http://www.niea.gov.tw/analysis/publish … 21/6-1.htm
    4.http://www.niea.gov.tw/analysis/publish … 22/7-1.htm
    請參閱 環境荷爾蒙(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EDs)-上 閱讀

  • 環境荷爾蒙(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EDs)-上 2009/08/19

    環境荷爾蒙(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EDs)-上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童禕珊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為了改善人類衣、食、住、行、育、樂所需,人類大量合成各種化學物質;目前,全世界登錄有案的化學物質超過一千萬種,這些化學物質廣布於我們生存的環境,影響人類的健康甚鉅。 早期人類只注意一些急毒性的化學物質,如砒霜等。但自1962年卡爾遜女士發表了「寂寞的春天」後,人類驚覺到一些慢毒性的化學物質,傷人於無形,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更為廣泛;這些化學物質藉由生物累積作用進入生物體後,可能影響生育能力,引發基因突變,造成腫瘤或畸胎等,因此多被嚴格管制或禁用。

    直到二十世紀末,人們又發現環境還有些濃度甚低的化學物質,會進入生物體中干擾內分泌系統之作用,影響生物生殖、發育、行為、智能及免疫系統等,特稱為「環境荷爾蒙」;因著環境荷爾蒙的發現,將化學物質的管理帶入另一個新紀元。 荷爾蒙(hormone)是指由生物體內的腺體所分泌之化學物質,又稱為激素,可藉由血液運送至全身,進而影響動物生長、發育、生殖和行為等。

    「環境荷爾蒙」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素 (Endocrine disrupter substance簡稱EDS)」,根據美國環保署的報告中所下的定義,「環境荷爾蒙」是指「干擾負責維持生物體內恆定、生殖、發育或行為的內生荷爾蒙之外來物質,影響荷爾蒙的合成、分泌、傳輸、結合、作用和排除」。這些物質會由空氣、水、土壤、食物等途徑進入體內,對生物體產生類似荷爾蒙的作用,干擾本身內分泌系統的作用,進而影響生物個體的生長、發育、恆定的維持以及生殖等作用,甚至危及後代的健康。 1996年,美國政府首先提出必須加以管制EDS的想法,並提出74種可能產生危害的化學物質;1998年,日本環境廳根據美國所提出之內分泌干擾物質篩選原則及測試方法,並參考諸多學者的研究報告,公布七十種可疑的環境荷爾蒙,其有包括67種有機化合物及3種重金屬。

    請參閱 環境荷爾蒙(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EDs)-下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