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 史帝文生氏-強生症候群 2011/05/26

    史帝文生氏-強生症候群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張春梅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生醫所)與國內23家醫院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探討是否能以基因篩檢來預防「Carbamazepine」(一種治療癲癇或神經痛的藥物)所產生的嚴重副作用「史帝文生氏-強生症候群與毒性表皮溶解症」Stevens-Johnson Syndrome/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簡稱SJS/TE),成功的證實了用藥前的基因篩檢可以預防嚴重藥物副作用的發生。這項具有指標意義的研究於2011年3月24日刊登於國際醫學領導期刊《新英格蘭醫學研究(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Continue reading →

  • 川崎氏症(Kawasaki Disease, KD) 2011/05/26

    川崎氏症(Kawasaki Disease, KD)
    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張春梅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川崎氏症又稱為川崎病或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是屬於幼兒期的一種急性疾病。此病是由日本小兒科醫師川崎富作於西元1967年提出,患者有持續高燒、眼結膜充血、嘴唇泛紅、乾裂、舌頭呈草莓狀、頸部淋巴腺腫大和手掌、腳掌紅腫的症狀。到了1970年,他發現一些長期追蹤的病童出現了心臟的後遺症,這才發現了川崎病有冠狀動脈炎、心臟的併發症及後遺症。
    Continue reading →

  • 體外人工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 2011/05/26

    體外人工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
    臺北市私立文德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鄭雅文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體外人工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俗稱試管嬰兒。對於不孕症的治療,這是一項有效的醫療技術,其安全性大致上為醫學界和大多數的不孕症病患所接受,適用對象為無法自然懷孕的夫妻,包括:(一)女方經檢查證實兩側輸卵管都阻塞或切斷,以及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而導致不孕者。(二)男方每毫升精液之精子數約一千萬隻,活動力在20-40%的不孕症患者。(三) 夫妻雙方的生殖系統及功能,經醫學檢查後未發現明顯異常的不明原因不孕症患者。(四)經連續進行多次人工授精仍告失敗者。試管嬰兒目前已經成為一種常規的醫療技術。

    Continue reading →

  • 生物晶片(biochip)—下 2011/05/25

    生物晶片(biochip)—下
    國立台灣大學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曾信豪碩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請按此連結,參閱「生物晶片(Biochip-上)」

    生物晶片的技術是源自於1975年Edwin Southern所研發的雜合反應(hybridization),即是以具有螢光或放射線所標定的探針(labeled probe)與固體附著物上的單股DNA做氫鍵結合之互補反應。並將此反應應用在許多實驗技術上,例如南方墨點法(southern hybridization)、北方墨點法(northern hybridization)、螢光原位雜合技術(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以及DNA晶片,都是利用雜合反應的原理所衍生的技術。最早的生物晶片是在1980年由Caras及Janata所發明的盤尼西林檢測晶片(Penicillin sensor),即是利用β-內醯胺酶(β-lactamase)來水解盤尼西林產生盤尼西林酸(Penicilloic acid),盤尼西林酸接觸到酸鹼感應膜時,會產生電位改變的訊號,利用不同的電位訊號的輸出量即可推知原盤尼西林的總量。

    Continue reading →

  • 生物晶片(biochip)—上 2011/05/25

    生物晶片(biochip)—上
    國立台灣大學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曾信豪碩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生物晶片(biochip)的發展是使目前生醫研究能迅速發展的主要研究工具之一,對於基因調控、新藥開發、疾病分類及疾病診斷等,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平台。

    圖一、生物晶片是一種利用微型電子技術將大型的分析儀器微小化的微型裝置。

    生物晶片是一種利用微型電子技術將大型的分析儀器微小化的微型裝置。將巨分子(macromolecules),例如DNA、抗體、酵素等,以微陣列(microarray)的方式並搭配化學共價結合或物理性吸附的方式,將其高密度並精準的固定在玻璃片、矽晶圓、尼龍薄膜或其他的微面積固體載體材料上,與待測物會發生專一性的生化反應,反應後的訊息可被感測器及時定量及輸出在電腦中,並使其連續化及自動化,這種結合微型的電子技術、微流體系統與生物技術的微型裝置即稱為生物晶片,具有快速、準確、低成本的生化分析檢驗能力(圖一)。目前生物晶片可應用在基因的調控、新藥的開發、疾病的分類以及疾病診斷等生物醫學的研究上,也因為這樣廣泛的應用價值,生物晶片被稱為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生醫研究工具。 Continue reading →

  • 樹突細胞 2011/05/25

    樹突細胞 (Dendritic Cells)
    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兼課教師管郡潔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樹突細胞 (Dendritic Cells,DC),因外形如神經細胞樹突般突起而得名。目前被認為是免疫系統中最具抗原呈獻能力的細胞,雖然數目極少,約佔血液中白血球的0.2%,但其控制免疫反應的能力卻不容忽視。

    Continue reading →

  • 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育成視杯 (optic cup) 2011/05/25

    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育成視杯 (optic cup)
    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張春梅老師/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簡稱ES細胞),是從初期胚胎內部細胞團中取得的未分化細胞。它們具有全能分化性(pluripotency),可發育成為人體的220多種細胞類型,但無法獨自發育成一個個體。

    圖一、利用小鼠的胚胎幹細胞,成功地在試管中培養出胎兒型的眼睛視網膜組織-視杯。

    Continue reading →

  • 正腎上腺素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2011/05/25

    正腎上腺素 (noradrenaline、norepinephrine) 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sleep apnea)
    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張春梅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或noradrenaline;簡稱NE或NA、NAd) 在人體內可做為荷爾蒙或神經傳遞物質。正腎上腺素是人體應付壓力的荷爾蒙 (stress hormone),會影響腦部控制注意力和情緒反應的杏仁核 (amygdala),也會和腎上腺素(epinephrine) 一起作用於「打或逃反應 (fight-or-flight response)」,增加心搏速率、使血壓升高、增加骨骼肌的血流和腦部的供氧,並使肝臟釋放葡萄糖至血液中。腦幹的藍斑 (locus ceruleus) 部位含有可分泌正腎上腺素的細胞 (noradrenergic neurons),當它釋出正腎上腺素時,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細胞發炎 (neuroinflammation)。

    多倫多大學 (University of Toronto) 細胞及系統生物學教授約翰皮弗 (John Peever) 的研究小組一直著重於理解腦部在睡眠期間如何控制肌肉的活動。這項研究很重要,因為大部分的主要睡眠疾病,如嗜睡症 (Narcolepsy) 和睡眠呼吸中止 (sleep apnea),是由睡眠時的異常動作控制所造成,但是其神經生理機制並不清楚。

    目前John Peever的研究小組正專注於了解睡眠期間,特定神經傳遞物質,如甘胺酸 (glyince)、丘腦分泌素 (hypocretin) 和正腎上腺素 (noradrenaline),在控制骨骼肌之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上扮演何種角色。此研究小組有關正腎上腺素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最新研究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發現呼吸道反覆阻塞需要大腦釋放正腎上腺素,這種化學物質的釋放能幫助大腦學會更有效、更自覺地呼吸。為了模擬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的經驗,研究小組的科學家透過反覆地限制氣流進入老鼠的肺部,使麻醉中的老鼠多次出現15秒的短暫呼吸中止。他們發現反覆的呼吸中止會引起腦部逐漸觸發更有力的呼吸肌收縮,進而增加呼吸的深度。這種呼吸深度增加的現象能持續一個小時以上。

    John Peever表示:「腦部似乎是利用睡眠呼吸中止不需要的副作用來幫助大腦學習,藉由增加呼吸的深度來預防未來的呼吸中止。」「睡眠呼吸中止時,反覆擾亂肺的正常活動,會觸發腦部的一種學習形式來幫助你呼吸的比較好。利用腦部的這種可塑性(plasticity),能夠幫助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典型的呼吸不足狀況。」 

    這項研究還明確指出腦部化學物質是發生這種可塑性所必需的。研究小組發現反覆睡眠呼吸中止時,需要正腎上腺素來引起大腦的可塑性,以促進呼吸效率。研究小組認為這項發現非常重要,因為以此研究為基礎,可以應用於開發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的藥物。例如:能影響腦內正腎上腺素濃度的藥物,也能幫助改善睡眠呼吸中止患者的呼吸狀況。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Norepinephrine (http://en.wikipedia.org/wiki/Norepinephrine)
    2. Brain can learn to overcome sleep apnea: U of T scientist. By Mike Kennedy, posted Tuesday, February 1, 2011. (http://www.news.utoronto.ca/heal … scientist.html#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