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 大腦損傷後的復原 2015/04/24

    大腦損傷後的復原(Recovery from Brain Lesion)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脳損傷によって失われた運動機能を肩代わりする脳の変化を解明Temporal Plasticity Involved in Recovery from Manual Dexterity Deficit after Motor Cortex Lesion in Macaque Monkeys

    隨著高齡化,大腦損傷如中風(stroke)易導致許多後遺症而造成嚴重生活不便的問題,患者常有看護必要。其中手部運動機能退化,是造成患者日常生活不便的主要原因。最近,以腦區機能回復為基礎所建立的新型復健(rehabilitation)受到高度矚目。此新療法雖有望促進機能回復,但對腦區活動變化的機制仍不甚瞭解。 Continue reading →

  • 細胞內測量長度的蛋白質 2015/04/16

    細胞內測量長度的蛋白質(A nanometer ruler determines the repeat length)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細胞内で長さを測るタンパク質を発見A molecular ruler determines the repeat length in eukaryotic cilia and flagella

    你是否能測量奈米大小的長度呢?奈米是毫米的百萬分之一,比頭髮尖端更微細,無法徒手測量。在人類細胞內,具有無數固定長度或大小的構造,細胞合成這些構造時,究竟是如何測量它們的長度呢? 有研究者提出「奈米分子尺規」假說,認為存在固定長度的蛋白質作為奈米分子尺規(簡稱奈米尺),來調控這些構造的長度。雖過去研究指出較為原始的原核生物如細菌或病毒等具有奈米尺,但仍不知高等生物如人類是否也有奈米尺。 Continue reading →

  • 烏頭翁 2015/04/15

    烏頭翁 (Pycnonotus taivanus)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徐恩揚

    ppp1

    圖一 烏頭翁

    烏頭翁 (Pycnonotus taivanus) 別名臺灣鵯,臺語稱為烏頭殼仔,烏頭翁隸屬於燕雀目 (Passeriformes) 鵯科 (Pycnonotidae),身長大約18、19公分,翼長約8公分,雄鳥與雌鳥羽毛顏色相同,體型上雄鳥比雌鳥大,頭頂至後頸的羽毛是黑色,有黑色鬚線,喙及腳為黑色,胸、腹部為白色,背部為灰色,飛羽、覆羽、尾羽為灰色邊緣帶著黃綠色,嘴角有橘色小點。 Continue reading →

  • 拓荒者效應 2015/04/14

    拓荒者效應 (Founder effect)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生許翠庭

    拓荒者效應(founder effect,又譯為「奠基者效應」)是一種造成族群遺傳結構發生變化的機制:當一小群個體脫離母族群、建立新族群時,新建立的族群的遺傳多樣性通常會遠低於母族群的遺傳多樣性。以下是拓荒者效應的原理。 Continue reading →

  • 生物痕跡 2015/04/12

    生物痕跡 (Lebensspur)
    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林彥瑾

    所謂的生物痕跡(lebensspur,圖一),即生物在活動時所遺留的痕跡,在地層中以化石的形式被保留下來,又被稱為生痕化石(trace fossil或fossil lebensspur)。一般而言,在地質時間一萬年以上地層內所發現的生物遺骸或生物痕跡才能稱為「化石」。陸地、海洋、河谷等各種不同環境的岩層中,都能發現形形色色的生痕化石,而生痕化石的種類與特性可以被用來研究古代的沉積環境。 Continue reading →

  • 春化作用 2015/04/11

    春化作用 (Vernalizatio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夏鈴

    植物體經過低溫處理而促進開花的現象稱為春化作用 (vernalization)。春化作用在於避免發育早熟,如若於生長季晚期即開花結果,則種子步入冬季後將沒有足夠的時間發育,不利其成熟;所以一般種植冬季作物必須在秋天播種,經過一個冬天後種子會發芽,於資源充足的春天生長、夏天中收成。以B. Elers等人實驗為例,小白菜 (Brassica rapa chinensis) 需經最低5至8°C即產生春化作用,而完整的過程則要三週的處理時間。 Continue reading →

  • 役奴與奴隸蟻:蟻巢內的風暴 2015/04/10

    役奴與奴隸蟻:蟻巢內的風暴 (Slave-makers and slaves: evolutionary arm races in ant nest)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楊景程

    人類可能怎麼都沒想到,許多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獨有的文化,例如農業或是畜牧業,其實在螞蟻的世界中早已盛行許久,運作起來甚至比人類更為發達,作法也更為先進。其中一項較少被提及但相當有趣的特殊行為,在人類歷史上也曾經引起軒然大波,甚至成為美國內戰的主要導火線,這行為就叫作「蓄奴」,而這一類行蓄奴行為的螞蟻則稱為役奴螞蟻 (slave-making ant)。 Continue reading →

  • 微生物製劑 2015/04/01

    微生物製劑 (Formulation of microorganism)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所博士生曾鈺芳

    有益微生物帶給人類的好處不勝枚舉,例如:我們利用酵母菌製作麵包、酒精飲料;應用昆蟲病原微生物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使用;食用優酪乳等富含有益腸道微生物(益生菌)促進身體健康。環境中菌相複雜,目前實際使用的有益微生物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有益微生物通常需要經過一系列的製劑流程,才成為市面上見到的生物製劑商品。以下為生物製劑的流程簡介與原理: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