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 人體的淋巴系統 2011/04/20

    人體的淋巴系統 (Lymphatic system)
    國立澎湖高級海事水產職業學校生物科林沛潔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免疫反應是由人體的防禦系統執行的功能,當外來病原體入侵或體內產生惡性腫瘤時,用來保護身體免於疾病的協調作用。人體的防禦系統可以偵測、摧毀外來的病原體或體內產生癌化的細胞,其組成包括淋巴系統及各種白血球。

    淋巴系統包含淋巴、淋巴管、淋巴組織與器官,以下逐一介紹:

    (一)淋巴:又稱淋巴液,是由組織間液擴散進入淋巴微管(微淋管)後形成,其組成份與組織間液基本上是相同的,差異主要在所存在的位置。

    (二)淋巴管:是淋巴流動的管子,起始於遍佈全身各處的淋巴微管。其構造與靜脈相似,具有瓣膜,使淋巴流向一定,防止回流到淋巴微管。管壁規律性的收縮可以協助組織間液進入淋巴微管。淋巴在管內的流動動力與靜脈相似,主要靠骨骼肌擠壓的作用、瓣膜防止逆流及呼吸作用的牽引。

    (三)淋巴組織:是人體內淋巴球聚集的地方,廣泛分佈在身體各處,尤其是病原體易入侵的部位,如口咽部的扁桃腺或黏膜層淋巴組織。淋巴器官:淋巴組織+皮膜組織+結締組織等,共同組成淋巴器官,如骨髓、胸線、淋巴結、脾臟。

    淋巴組織與器官又可細分為初級與次級淋巴器官:

    1.初級淋巴器官是白血球生成及發育的場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1) 骨髓:內有未分化的造血細胞,可以發育成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白血球在免疫反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主要包括T淋巴球、B淋巴球、單核球和顆粒球。除了T淋巴球以外,其餘都在骨髓中分化成熟。

    (2) 胸腺:位於胸腔內心臟的上方,可以分泌胸腺素刺激淋巴球生長分化,是T淋巴球成熟的發育場所。其體積會隨著年紀變化:初生體積相當大,並繼續生長直到青春期,之後便逐漸萎縮,直到被脂肪組織所取代。

    2.次級淋巴器官是免疫反應發生的主要部位,病原體入侵時,淋巴球會在這些部位大量增生,包括淋巴結、脾臟、扁桃腺和黏膜層淋巴組織。

    (1) 淋巴結:位於淋巴回流的路徑上,與淋巴管相連,分佈在皮下和內臟器官之間,尤其在頸部、腋窩及鼠蹊部、呼吸道、消化道等處更是密集。淋巴結內含有許多細而彎曲的管道,形成一個充滿淋巴的蜂巢形竇室。因輸出淋巴結的管道少於輸入淋巴結的管道,故淋巴在淋巴結中的流動緩慢;若淋巴來自受感染的組織,則其中所含的病原體,即可刺激淋巴結中的淋巴球產生免疫反應,清除異物,阻擋病原體蔓延。淋巴結的淋巴球受異物刺激後,會大量增生,導致淋巴結腫大,這往往是疾病的徵兆。

    (2) 脾臟:位於腹腔左上方,橫膈下方,胃的後方。深紅呈扁圓形,是人體最大的次級淋巴器官。基本上,脾臟與循環血液的關係和淋巴結與淋巴的關係相同。脾臟內部網狀的血管構造,有大量的淋巴球、巨噬細胞的聚集。若血液來自受感染的組織,會刺激脾臟產生免疫反應。脾臟的巨噬細胞除了與淋巴球的相互作用外,也會吞噬老化及死亡的紅血球。此外,由於其如海綿的結構,可以貯存大量血液,在身體需要時,可釋出血液以供身體利用。

    (3) 扁桃腺:位於咽部和舌根附近兩側的黏膜層中,是咽部較大的淋巴組織,其內充滿淋巴球和巨噬細胞,可以防禦來自口腔鼻腔的病原體,當病原體在此處繁殖引起發炎時,造成扁桃腺腫大,為扁桃腺炎,會產生疼痛、阻礙呼吸和吞嚥。

    (4) 黏膜層淋巴組織:主要位在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系統的黏膜層,M細胞負責捕捉由黏膜層入侵的異物,由於人體黏膜層的總面積高達400 m2,故黏膜層淋巴組織是人體防禦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參考文獻:
    Vander, Sherman & Luciano’s,潘震澤等譯(2005):人體生理學(Human physiology: the mechanism of body function. 9th ed)。臺北市:合記圖書出版。

     

     

     

  • 淺談神經訊息傳遞 2011/04/19

    淺談神經訊息傳遞 (Neural signal transmission)
    臺北市立忠孝國中自然領域張馨文實習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在閒適的午後,當我們漫步在森林小道上,聽著悅耳鳥鳴聲,享受春日陽光灑在皮膚上的溫度的當下,你的神經系統仍然不停地運作,為你處理來自外界的訊息,包括:散步時小腦負責肢體協調,聽神經傳送訊息到大腦皮質,皮膚感覺受器接收陽光的熱度,這些神經訊息經過處理後再到動器做出反應。

    Continue reading →

  • 脊髓小腦共濟失調(下)─SCAs的分類及致病機制 2011/04/19

    脊髓小腦共濟失調(SCAs)下─SCAs的分類及致病機制
    新北市立
    華國民中學自然領域張世玪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參見脊髓小腦共濟失調(上)─SCAs的遺傳及症狀


    三、SCAs的分類
    哈丁(Harding)依據小腦共濟失調的臨床症狀,將體染色體顯性小腦共濟失調相關疾病(Autosomal Dominant Cerebellar Ataxias, ADCAs)分為 3 大類(表 1),目前較嚴謹的分類要靠基因的診斷。ADCAs I 和III在遺傳基因上明顯不相同,而與 ADCA II 有關的基因至少有2個。歸納統計之後,發現至少有28個不同的基因座控制SCAs的發病機制。

    表 1:哈丁對 ADCAs 分類方法的修訂表

    Continue reading →

  • 脊髓小腦共濟失調(上)─SCAs的遺傳及症狀 2011/04/19

    脊髓小腦共濟失調(SCAs)上─SCAs的遺傳及症狀
    新北市立華國民中學自然領域張世玪老師/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脊髓小腦共濟失調」,俗稱「小腦萎縮症」,英文 Spinocerebellar Ataxia 簡稱 SCA。ataxias 的原意是指「共濟失調」,其希臘原文是次序混亂的意思。
    Continue reading →

  • 丹參(Savia miltiorrhiza)與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治療 2011/04/18

    丹參(Savia miltiorrhiza)與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治療
    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張春梅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丹參(Savia miltiorrhiza)一般稱為”丹蔘”,是唇形科鼠尾草屬的植物,其根可做為中藥。丹參另有多種別名,如赤參、山參、紫丹參、紅根、紅參,血參和血參根等。丹參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中,該典將丹參列為沒有毒性的上品藥材。總結歷代本草藥典的記載,丹參的功能主要包括: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擴張血管等。丹參一直是中醫的婦科良藥,又因為其具有祛瘀、活血的功效,所以也被看好具有應用於現代醫學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良好潛力。

    Continue reading →

  • 生物農藥(Biopesticides) 2011/04/12

    生物農藥(Biopesticides)
    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張春梅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生物農藥又稱天然農藥,係指來自天然的化學物質或生命體,如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衍生之天然產物,而具有農藥的作用者。生物農藥並非現代才出現的新發明,在1690年,煙草的水溶性成份就已用於對抗穀類的害蟲。早期防治蟲害的生物農藥包括尼古丁、魚藤精、除蟲菊和一些植物油等。近代,由於化學合成農藥造成環境污染、目標族群抗藥性,以及影響非目標族群的負面效應日益嚴重,再加上生物科學的研究進展快速,更促進了生物農藥的開發。過去三十年來,化學家,生化學家,毒理學家,以及整合害蟲管理系統(IPM)專家一起研究,尋找具有防治害蟲的效力、且對環境不良影響程度最低的生物農藥。

    Continue reading →

  • 酵母菌什麼時候才會進行酒精醱酵? 2011/04/11

    酵母菌 (yeast) 什麼時候才會進行酒精發酵 (alcohol fermentation)?
    長庚大學生命醫學系周成功教授/長庚大學生命醫學系周成功教授責任編輯

    太陽是現今生物世界中能量的源頭,那些能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可以將太陽的光能轉變成生物能,將二氧化碳轉化成醣類分子。不能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就只有直接抑賴那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作為能量(食物)的來源。當生物吃下食物後,儲存在食物分子中的能量,也必須經過分解代謝的過程,才能轉換成生物世界中能夠使用的能量。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從細菌到人,都使用完全一樣的能量貨幣:ATP!ATP在體內水解時會放出能量。這個能量的額度固定,大小適中,剛好可以應付生命中進行各種不同化學反應所需要的能量(圖一)。除了ATP之外,食物分子分解代謝往往還會產生另一種能量貨幣:儲存在NADH分子中的高能量電子(圖二)。要說明生物如何從事能量轉換最好的例子就是葡萄糖分解,因為從細菌到人都是利用完全相同的一套反應來進行。

    圖一:ATP的結構與水解的過程

    Continue reading →

  • 繭蜂(Glyptapanteles sp.)幼蟲誘發寄主的保鑣行為 2011/04/08

    繭蜂(Glyptapanteles sp.)幼蟲誘發寄主的保鑣行為
    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張春梅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圖一、遭繭蜂幼蟲寄生的尺蠖蛾幼蟲,盡忠職守地捍衛著繭蜂的繭蛹。(Grosman AH, et al. 2008)

     

    許多寄生生物(parasites)和擬寄生生物(parasitoids)會改變它們的寄主行為。一般認為這種改變是有利於寄生者的,但有關這種假設理論的實際實驗卻很少。寄生者或寄主是否自改變的行為中獲益,甚至寄生關係(parasitism)究竟是此行為的因或果,也都還不清楚。兩位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y of Amsterdam)學者Amir H. Grosman和Arne Janssen,以及巴西維索沙聯邦大學(Federal University of Viçosa)的數位學者組成研究團隊,以一種稱為繭蜂 (Glyptapanteles sp.) 的寄生蜂和其寄主尺蠖蛾(Thyrinteina leucocerae)為研究對象,觀察到被繭蜂寄生的尺蠖蛾幼蟲會表現如貼身保鑣 (bodyguard) 的行為以保護寄生蜂的繭蛹。Amir H. Grosman的研究團隊認為尺蠖蛾幼蟲的這種保鑣行為是由寄生的繭蜂幼蟲所誘發的,而且僅對於寄生者有利。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