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 指標生物:深色鳥類族群消長成為都市重金屬污染指標 2014/08/27

    指標生物:深色鳥類族群消長成為都市重金屬污染指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林大利助理研究員

    由於都市環境汙染嚴重,植物覆蓋度低,再加上少有自然棲地,因而往往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相當低的生態系(Niemelä et al., 2012)。對鳥類而言,都市中的鳥類物種數,也就是鳥種豐富度(bird species richness)常常比森林或農田生態系來的低,但是,其中少數幾種會非常優勢,族群量相當龐大(Gil & Brumm, 2014)。這個現象暗示了某些鳥種較能適應都市環境,某些鳥種則難以適應。然而,究竟是那些因素產生這樣的差異呢?

    由於重金屬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鳥類的繁殖成功率(Eeva et al., 2009)。鳥類能否有效的代謝體內的重金屬或許是其中一個答案。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大學 (University of Antwerp) Dauwe博士的研究團隊指出,比較重金屬污染嚴重的地區與較輕微的地區,藍山雀(Parus caeruleus)每一巢的鳥蛋數量和蛋殼厚度沒有明顯的差別,但是,在重金屬汙染較嚴重的地區,雄鳥精細胞的數量明顯較低。

    p1

    圖一、(a)一般所見的金背鳩羽色偏淡色。(林大利攝影)

    法國巴黎第六大學(University Pierre and Marie CURIE)的Chatelain博士認為,在都市中體羽顏色偏黑的鳥類數量較多,可能與黑色素能代謝重金屬離子有關。黑色素(melanin)是生物體內常見的有機化合物,會使動物的皮膚、羽毛和毛髮呈現黑色或棕色的色素,再者,黑色素能夠有效吸附鉛和鋅等重金屬離子,將血液中有毒的重金屬離子代謝至體外(Niecke et al., 2003)。

    為了探討鳥類體內黑色素代謝重金屬的現象,Chatelain博士的研究團隊將97隻羽色深淺各不相同的野鴿(Columba livia)飼養於巴黎的戶外籠舍,以相同的玉米、小麥及豌豆餵食,一年之後,體羽顏色較深的野鴿,羽毛的平均鋅離子濃度顯著的高於體羽顏色較淺的野鴿,推測體羽顏色較深的野鴿,透過黑色素有較佳的代謝重金屬離子能力。

    相比後研究團隊認為,有效代謝重金屬離子,可能是這些深色鳥類個體的繁殖較為成功的原因之一,使都市中深色或黑色鳥類的數量比淺色鳥類來的多(Chatelain et al., 2014)。然而,研究團隊也表示,有效排除體內的重金屬可能只是其中一項原因,應該還有其他因素,例如深色的外表是否會使鳥類更容易吸引異性?是否顯得看起來較健康強壯,使其在競爭生存資源和繁殖機會的成功率較高?都是值得再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Continue reading →

  • 人類抗體的同型 2014/08/27

    人類抗體的同型 (Antibody isotypes)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101年陳巧坪博士生

    p1

    圖一、抗體的單體模式圖(陳巧坪繪圖)

    抗體 (antibody) 又稱為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Ig),主要由參與體液性免疫 (humoral immunity) 之B細胞經活化成為漿細胞 (plasma cell) 後所分泌,在人體內有五種不同的抗體,稱為同型 (isotype),分別為 IgA、IgD、IgE、IgG及IgM,它們各具有不同的免疫功能。

    抗體皆由Y字型的單體所構成,此Y字型單體包含兩條較長之重鏈 (heavy chain) 及兩條較短之輕鏈 (light chain),共四條多肽鏈 (polypeptide chain),四條多肽鏈間由雙硫鍵 (disulfide bond) 連接。 Continue reading →

  • 「DNA編輯大師」張鋒與CRISPR/Cas9/Cas9基因編輯技術(下) 2014/08/26

    「DNA編輯大師」張鋒與CRISPR/Cas9/Cas9基因編輯技術(下)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生理所林世青專任研究助理

    連結:「DNA編輯大師」張鋒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上)

    以遺傳學上常使用的模式生物: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為例,根據全基因體定序分析結果,推算出果蠅約有超過15000個基因(Adams et al., 2000),過去的研究方法,必須使用例如EMS突變劑、跳躍子跳躍、費時的同源互換、繁複的ZFN與TALEN等技術,花費漫長時間才有可能得到目標基因的突變株果蠅,從而分析該基因的功能特性。

    然而在發展Cas9技術後,只要得知目標基因序列,即可設計並合成出專門辨認該基因的導引RNA表現載體,表現出導引RNA後,Cas9即可快速專一地作用,直接剔除該基因,研究者僅花費很短時間與精力即可得到目標基因剔除的突變果蠅,效率為前人難以望其項背。 Continue reading →

  • 海量基因解析: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新藥開發 2014/08/26

    海量基因解析: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新藥開發(Genetic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contributes to drug discovery)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関節リウマチに対するゲノム創薬手法を開発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引發關節發炎或破壞的一種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order),在日本估計約有70~80萬的患者,在台灣約有1%成人罹患該病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除了抽菸等環境因子,也與許多遺傳基因有關聯。個體間基因序列有差異,稱為基因多型性(genetic polymorphism)。現今國內外已完成許多基因體解析,偵測到許多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關聯性基因區域(gene region),換言之,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基因多型性有關。

    800px-Rheumatoid_Arthritis

    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手部
    圖片來源 : 維基百科

    但是,到目前為止,研究機關大多以特定族群為對象個別進行研究。如果能將各研究資料統整,進行海量資料(big data)解析,將能偵測到更多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有關聯的基因區域,有助於病因解析或治療藥物的開發。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等國際研究團隊,得到世界一流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協助,統整到目前為止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研究資料,以進行海量資料解析。這個包含亞洲人及歐洲人10萬人以上的樣本,以及約1000萬筆單核苷酸多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數據所構成的海量資料,經解析後發現,101個基因區域之單核苷酸多型性,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有關聯。其中有42個基因區域為本次研究新發現。另外發現,這些基因區域的核苷酸多型性當中,具基因變異比無基因變異者,易於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達到1.1~1.5倍的程度。

    接著,詳細比較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基因及多樣性生物學資料庫,結果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部分相關基因,與原發性免疫不全症候群或血友病的關聯性基因具有共通性。並且發現,調節性T細胞DNA,調控基因表現區域,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相關基因區域重疊;各種細胞介素訊息(cytokine sigmal)如第十白介素(interleukin-10;IL-10)、干擾素(interferon)等,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有關。 Continue reading →

  • 「DNA編輯大師」張鋒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上) 2014/08/26

    「DNA編輯大師」張鋒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上)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生理所林世青專任研究助理

    麻省理工學院的張鋒(Zhang Feng)教授憑藉其發展的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as9(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系統,年僅32歲即榮獲2013年《自然》雜誌評選之年度新聞人物首位,並獲得「DNA編輯大師」之稱號(“365 days: Nature’s 10,” 2013)。

    究竟這令人折服的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過程為何呢?西元1987年時,科學家在細菌內發現一種特殊核酸內切酶,命名為CRISPR/Cas9,其會辨認外來的DNA並加以切割降解,被認為是細菌用以抵抗病毒感染的防禦機制(Ishino, Shinagawa, Makino, Amemura, & Nakata, 1987; Bhaya, Davison, & Barrangou, 2011),若能在病毒感染的第一時間內就將其DNA降解,即可有效阻止病毒複製。 Continue reading →

  • 植物與螞蟻共生的互惠關係 2014/08/22

    植物與螞蟻共生的互惠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100學年度 黃冠中

    植物是生物世界中的生產者,是許多動物的食物,但植物無法像動物一樣四處移動躲避天敵,為了不讓自己的重要營養器官,如葉片、根、莖等受到植食動物的傷害,植物因而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防禦機制,其中非常特別的是利用螞蟻來保護植物的防禦方式。

    55000_p1

    圖一 白匏子新成熟葉的花外蜜腺分泌蜜露(黃冠中拍攝)

    許多植物(如大戟科、薔薇科等)在葉柄、葉片基部、葉緣等地方具有花外蜜腺(extrafloral nectaries),指的是植物繁殖器官以外會分泌蜜露的構造,其分泌的蜜露成分主要有果糖、蔗糖、葡萄糖,甚至有些含有胺基酸成分等,能吸引許多動物前來取食,而最重要的吸引對象就是螞蟻。

    螞蟻是具有嚴謹社會性生活的昆蟲,團體合作的運作模式使螞蟻成為攻擊力強、相當具優勢的一類生物。 Continue reading →

  • 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神經外胚層區域劃分機制 2014/08/20

    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神經外胚層區域劃分機制 (The Patterning Mechanism of Neural Ectoderm during Animal Embryo Development)
    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98級陳政儀

    大部分兩側對稱動物的成體內,都具有特化的前端神經節集中,以及其後伴隨的中樞神經管,形成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並連結全身的周圍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以構成完整的神經網絡。這個網路將外部自受體進入的訊息加以處理,之後產生反應及動作。特化的神經細胞使得動物得以不同的行為與動態生存在這個星球,而中心極化/集中的中樞神經系統讓神經網路能夠處裡的訊息及反應更加複雜化。 Continue reading →

  • 藤壺(Barnacle):你所不知道的海岸小火山 2014/08/14

    藤壺(Barnacle):你所不知道的海岸小火山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陳易揚

    在海岸礁岩、漁港、堤防、船舶、甚至是漂流瓶上,我們常常都能看到群聚的小火山存在,這些小火山就是藤壺(barnacle)。雖然外表有火山狀的硬殼,使得藤壺看起來像貝類或牡蠣的親戚,但事實上牠們卻和螃蟹、龍蝦一樣是甲殼動物。

    藤壺在分類上隸屬於節肢動物門(Phylum Arthropoda)、甲殼動物亞門(Subphylum Crustacea)、顎足綱(Class Maxillopoda)、蔓足亞綱(Infraclass Cirripedia)的成員,種類繁多,幾乎存在於各種海洋環境中,甚至會附生在海洋生物的體表與寄生在海洋生物的體內。

    55001_p1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