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 演化學之父-達爾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 2009/03/10

    演化學之父-達爾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童禕珊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

    1809年,達爾文出生在英格蘭,他天生喜歡動物,也喜歡蒐集各種植物、貝殼和礦石的標本。中學畢業後,父親送他去愛丁堡大學學醫,在此期間,達爾文充實了生物、解剖學上的知識,並且加入自然科學社團,他曾在社團聚會中,提出二項前人研究的錯誤:一是海蛭的卵衣,曾被誤認為是墨角藻(Bladderwrack)的幼年期;另一是板枝介的幼蟲,曾被誤認為是板枝介的卵。這些發現都需要細微的觀察和縝密的思考能力,足見當時的他已具有相當的科學研究能力。不過,因著他害怕開刀,怕見血和死人的天性,最後還是放棄學醫。

    1827年秋天,達爾文到劍橋大學讀神學,在此期間,他寄情於自然科學書籍、和野外採集標本,特別是甲蟲標本的蒐集。在他的自傳中曾記載一段趣事:「有一天,我剝開老樹皮,發現兩隻稀有的甲蟲,我趕緊用兩手各捉一隻;然而,當第三隻甲蟲出現時,因為不想放棄牠,我將右手的那隻放入嘴裡,忽然間牠排出辛辣的液體,燒痛我的舌頭,只好把牠吐出,也放走了第三隻甲蟲。」後人為了紀念達爾文,許多新發現甲蟲就以「達爾文」命名!

    Continue reading →

  • 蛋白質,Where are you going?—–淺談訊號序列(Signal Peptide) 2009/03/10

    蛋白質,Where are you going?—–淺談訊號序列(Signal Peptide)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林玟娟老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分子中,若扣除水分,在剩餘的成分中,就屬蛋白質所佔的比例最高:約佔50﹪。除了在「量」上稱霸外,它同時也是最具多樣性的分子,不僅種類繁多,功能更是包羅萬象,諸如:構成細胞膜上的運輸蛋白、作為細胞骨架的成分、催化粒線體內進行的呼吸作用、或在細胞核內參與DNA的複製…….等等,實在是多到難以形容的地步!

    在細胞內,蛋白質是由核糖體以胺基酸為原料製造的,科學家由電子顯微鏡的觀察得知,核糖體有些會附著在內質網表面,有些則游離於細胞質中,通常分泌性蛋白質和膜蛋白是由前者製造,而送至細胞核及粒線體等胞器的蛋白質,則由後者來合成。經估算,人體每個細胞內約含有十億個蛋白質分子,這些蛋白質分子分別在細胞不同的區域(各種胞器)執行不同的生理功能,有的甚至會送出細胞外去影響別的細胞(分泌性蛋白,例如:胰島素)!那麼,蛋白質分子在新合成時,如何能準確無誤的得知自己該往何處去呢? Continue reading →

  • 生物技術—微型核糖核酸的介紹以及應用 2009/03/09

    生物技術—微型核糖核酸的介紹以及應用 (MicroRNA)
    國立臺中第二高級中學生物科龔雍任老師/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microRNA 是一種non-coding RNA,也就是不會轉譯出蛋白質的RNA,在生物體內non-coding RNA扮演了控制基因的表現、訊息傳遞、調節蛋白質活性等相當重要的角色。microRNA最早於1993年在線蟲身上發現,是一群會自身摺疊的短鏈RNA,構造類似髮夾。 Continue reading →

  • 病毒對人類的貢獻(Virus) 2009/03/06

    病毒對人類的貢獻(Virus)
    臺北市忠孝國民中學自然領域張馨文實習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微生物包括細菌、黴菌、酵母菌在食品或是醫藥上面的貢獻很大,從啤酒、乳酸飲料,再到抗生素如盤尼西林或紅黴素,由微生物衍生的產品可說充斥於我們的生活中。抗生素自1930年代被佛萊明發現以來,主要功效在於抑制細菌生長,而常見的感冒與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因而抗生素對它們是起不了作用的! Continue reading →

  • 淺談蛋白質資料庫(Protein Data Bank) 2009/03/06

    淺談蛋白質資料庫(Protein Data Bank)
    台北市忠孝國民中學張馨文實習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從皮膚的角質、肌肉細胞中的肌動蛋白和肌凝蛋白、脊椎動物血中的血紅素、消化液中的酵素、胰島素到細胞膜上的膜蛋白,在在都顯示蛋白質是生物體內相當重要的基本材料。

    當基因經過轉錄轉譯的過程後,胺基酸之間利用肽鍵在立體空間中,摺疊產生結構複雜的的蛋白質,根據蛋白質的結構分成四個層次:由多肽鍵形成的線性氨基酸序列之ㄧ級結構、依靠氫鍵形成的α螺旋和β折疊之二級結構、以及由二級構造相互間的離子鍵、氫鍵、疏水鍵等形成的三級結構,許多蛋白質在三級結構就已經具有活性。而蛋白質複合分子例如血紅蛋白(hemoglobin) 是由二條α鏈及二條β鏈的緊密結合而成,則是四級構造的例子。

    蛋白質三度空間結構決定是否能表現正常的生化功能,目前結構性蛋白質體學主要利用X光結晶繞射與核磁共振(NMR)光譜技術研究立體結構,同時電腦模擬預測程式在電腦大量運算下,也可以幫助預測蛋白質立體結構。 Continue reading →

  • 長期增益效果與學習記憶 2009/03/04

    長期增益效果與學習記憶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國立臺中第二高級中學龔雍任實習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在神經科學的領域中,其中一個最熱門的議題,就是到底「學習與記憶」的生理機制是什麼?根據目前的研究推論,動物的學習以及記憶都是發生在神經與神經之間的「突觸」之中,例如突觸的型態改變或是功能增強;但是以人類而言,我們的記憶可是可以維持數個月、數年、甚至一輩子的,而到底在這突觸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是怎樣的機制可以造成這種突觸間的長期改變,是大家一直熱切關注的題目,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長期增益效果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的發現。 Continue reading →

  • 綠色螢光蛋白 2009/03/03

    綠色螢光蛋白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國立臺中第二高級中學生物科何宸岳實習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被喻為「生命科學研究的標準配備」,為生命科學的研究與應用帶來革命性影響,不但提升活體觀察的技術,也帶來人性化實驗倫理的實踐可能。原因是GFP在過去這十年,為生化學家、生物學家、藥物學家以及其他的科學研究者扮演了一盞明燈的角色。這個蛋白在藍光或是紫外線的照射下會顯現出鮮明的綠色,例如它可以讓正在生長的癌症腫瘤發光;顯示阿茲海默疾病在腦部的發展狀況或是病原菌的生長等。 Continue reading →

  • 胺基酸順序 2008/02/02

    胺基酸順序 (Sequenc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蛋白質分子中,各種胺基酸排列的順序稱為胺基酸順序。蛋白質分子中,即使只有一個胺基酸改變,也可能改變蛋白質的性質。舉例而言,鐮形細胞性貧血僅僅是因DNA中一個核苷酸發生錯誤,導致血紅素中一個胺基酸錯誤,結果造成紅血球變形而無法攜帶氧分子。

    胺基酸不只是構成蛋白質的單體,在生物體新陳代謝的過程中,胺基酸也扮演中間產物的角色。某一特定蛋白質中究竟應由何種胺基酸以何種順序排列,是由基因中鹼基順序所決定。胺基酸順序又決定了蛋白質的化學性質,蛋白質不僅催化了絕大多數細胞內的化學反應,也管控細胞的生理現象。胺基酸順序甚至決定了蛋白質應如何摺曡成三度空間的結構,所以胺基酸的定序是一件重要的工作。

    胺基酸的定序:

    自1945年,Sanger成功發展了蛋白質或肽鍵的胺基末端決定方法以來,目前蛋白質中胺基酸的定序方法繁多。不過大致分成兩類:

    一、直接定序法

    利用特定藥劑把蛋白質中胺基酸的胺基末端或羧基末端切斷,並且儘可能地綜合重疊資料,然後用重複試驗的方法,確定順序的正確性。目前大都以自動定序儀進行。

    二、互補去氧核糖核酸(cDNA)間推法

    由蛋白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可推得其胺基酸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