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 淺談記憶的形成與分類-下 2009/08/28

    淺談記憶 (Memory)的形成與分類-下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林玟娟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另外有些學者提出了一種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的概念,它屬於記憶的一種特殊型式。和一般短期記憶不同的是,工作記憶通常是臨時性的訊息儲存,而且會動員腦中多個不同部位,並同時形成或提取數種不同類型的記憶。

    舉例而言,騎腳踏車上路,其實算是一項需要同時處理多種不同類型訊息的複雜任務。有些訊息屬於感覺訊息,例如:前面路上是不是有個大石頭?後面衝上來的是不是剛才對我吠個不停的那隻大黃狗?有些訊息則是屬於認知性或運動性的訊息,例如:前面路口是不是應該要右轉?我應該要騎快一點,直接一鼓作氣爬上前面的大坡嗎?這些性質不同的訊息不太可能由單一短期記憶系統來處理,而是需要腦中多個感覺和運動皮層同時運作,在很短的時間內保存這些傳入的訊息,或是回憶先前儲存過、目前正好需要的訊息。

    從上述這個例子裡,我們可以發現保存在工作記憶中的訊息,可以是新近獲取的訊息(剛形成的短期記憶),也可以是原本就儲存在長期記憶系統中的訊息。除此之外,這些剛剛獲取的感覺訊息,並不一定會經由固化作用轉變為長期記憶,也許在使用後就立即被清除掉。

    其實人類的大腦就像是一個分類精密的檔案櫃,裡面儲存著數不清的資料,這些資料在腦中都會給予適當的編碼,並分門別類地儲存起來。多數訊息會先經過簡單處理後,給予短期儲存;而一些重要的信息,則會經過較複雜的編碼,進一步轉成長期記憶。整體而言,不論是何種類型的記憶,一旦形成之後,只要是個體有所需要,隨時都可從腦中提取出來使用。經由過去累積的經驗和即時訊息的更新,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我們就能做出迅速而正確的判斷來因應!

     


     

    參考資料
    1. Richard F, Thompson, Jeansok JK. 1996. Memory system in the brain and location of memory. Proc Natl Sci USA 93: 13438-13444.
    2. Squire LR and Zola SM. 1996.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declarative and nondeclarative memory system. Proc Natl Acad Sci 93: 13515-13514.
    3. Squire, L. R. and Kandel, E. R. 2001. 透視記憶(洪蘭, Trans.). 遠流出版社.
    4. 壽天德. 2003. 神經生物學. 九州圖書文物有限公司.
    請參閱 淺談記憶(Memory)的形成與分類-上、中 閱讀

  • 淺談記憶的形成與分類-中 2009/08/28

    淺談記憶(Memory)的形成與分類-中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林玟娟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有兩項明顯的區別。

    第一,我們通常會藉由有意識的回想來獲取陳述性記憶,並利用語言來描述記憶的內容,但非陳述性記憶則不然;我們可以學習滑直排輪為例,也許你目前無法清楚地描述當初是如何學會的(陳述性記憶的部分),但當你穿上直排輪鞋時,自然而然便會穩穩地向前滑出(非陳述性記憶的部分)。 Continue reading →

  • 淺談記憶的形成與分類-上 2009/08/28

    淺談記憶 (Memory)的形成與分類-上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林玟娟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記憶是人類心智活動的一種,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等印象的累積。心理學家指出當外界的刺激訊息輸入後,直到記憶的形成,一般都需經過編碼 (encode)、儲存 (store)、檢索 (retrieve)等三個基本的過程。

    「編碼」是個體透過眼睛、耳朵、舌頭、鼻子、皮膚等各種感覺器官,對於外界傳入的刺激加以識別與整理的過程,例如閱讀一本書後所產生視覺資料、聆聽一張音樂CD後所產生聽覺資料…等等。

    「儲存」是把經過編碼後的資訊儲存在腦中與記憶相關的區域,例如大腦皮層、紋狀體、小腦、邊緣系統內的海馬迴與杏仁核等。

    「檢索」則是重新提取之前已被儲存的記憶,讓個體能根據已存的記憶來面對新的刺激或新的挑戰,以便做出適切的反應。

    經由上述三個過程所形成的記憶,會有各種不同的樣貌,因此可依照各自不同的特質加以分類。關於記憶的分類方式,不同的學者會有不同的說法。

    早在西元1924年,心理學家麥克道格(William McDougall)就將記憶分為外顯性 (explicit)和內隱性(implicit)記憶,前者為有意識的回憶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例如:回想起上週末和朋友一起看的電影內容;後者則屬於自動化或反射性的反應,例如:踏入家門後,習慣性的將鑰匙放回固定的位置。

    認知學者布魯納 (Jerome Bruner)的分法則是:把「知道該怎麼做(knowing how)」叫做「沒有記錄的記憶(memory without record)」,即事件早已被轉換成心中內在的歷程,人們平時對該事件通常沒有特別的感覺;而把「知道那些事實(knowing that)」叫做「有記錄的記憶」,這則是針對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所產生的特定記憶。

    近年來,史奎爾 (Larry R. Squire)和肯戴爾(Eric R. Kandel)則以分子生物學為基礎,根據多年的研究成果,將記憶分為陳述性(declarative)和非陳述性(non-declarative)兩種基本形式。陳述性記憶通常是指針對某些發生過的事件、事實,或心中萌生出的想法所形成的記憶,例如我還記得今天的早餐是麵包和牛奶,或是和朋友聊起昨晚所看過的精彩節目內容等;非陳述性記憶也來自於經驗或學習,但卻是以行為改變的方式來表達當初獲得的記憶,例如運動技能的學習或是情緒性的反射反應等。

     
    請參閱 淺談記憶(Memory)的形成與分類-中 閱讀

  • 催產素可以增加信任度? -下 2009/08/28

    催產素 (Oxytocin)可以增加信任度?! -下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許一懿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費爾等人發現,催產素會大幅度增加人類的信任感。他們找來194位大學生參與兩個信任測試。

    第一個實驗是將參與者分成「投資人」和「受託付人」,進行投資遊戲測試,結果發現經催產素處理的實驗組對受託付人的信任度較高。第二個實驗是將受託付人由電腦取代,結果催產素不會增加投資人對電腦的信任程度,顯示催產素僅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Continue reading →

  • 催產素可以增加信任度? -上 2009/08/28

    催產素 (Oxytocin)可以增加信任度?! -上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許一懿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催產素是一種由九個胺基酸所組成的荷爾蒙(如圖一),由下視丘的視上核和室旁核分泌,儲存在腦垂腺的後葉,可從腦垂腺後葉釋放到血管中,主要的功能在於促進產婦分娩時子宮平滑肌的收縮、促進哺乳女性乳房平滑肌收縮,以利乳汁的排出。
    1953年,文森•迪維尼奧(Vincent du Vigneaud)確認了其結構並以人工方式合成催產素,因此獲得1955年諾貝爾化學奬。 Continue reading →

  •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LAB):酸味的保健食品-下 2009/08/28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LAB):酸味的保健食品-下
    台北市立和平高級中學生物科林元露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乳酸菌的免疫調節機能機轉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和其菌體表面多醣成分有關,也發現乳酸桿菌等細菌菌體能通過腸壁上的Peyer patch區域而進入血液或淋巴系統。最近又發現腸細胞在接觸到某些細菌菌體時,即會增加如interleukin 8, tumour necrosis factor 等蛋白質基因之表現,而這些物質已知能活化巨噬細胞,因而增進免疫反應,進而抑制腸內菌叢產生致癌關聯物質。健康的腸道是生命的動力,乳酸菌則是腸道守護神,但乳酸菌要能真正發揮腸道保健功效,最重要的是必須能通過胃酸與膽鹼的作用區域,不受強酸及強鹼的影響,保留其活性並安全抵達腸道,才能發揮腸道保健功效。一般食品中添加的「A菌」或「B菌」,雖具腸道保健功效,但因其生命力較脆弱,很容易在產品加工過程中死滅,且在通過胃酸及膽鹼的作用區域時,易受強酸強鹼影響,使抵達腸道的活性菌數大量減少,腸道保健功能也因而大打折扣。 部分食品業者將乳酸菌包裹「腸衣膜」(到腸內才會溶解﹐也被取個好聽的名字叫「晶球」),以利其通過胃酸及膽鹼的作用區域,但仍不免在抵達腸道的過程中,其膜衣已先行溶解,造成乳酸菌的死滅。一九四九年,日本中山大樹博士由綠麥芽中萃取出可自行產生「內生孢子」(endospore)的「芽孢乳酸菌(Lactobacillus sporogenesis)」,內生孢子可避免受到胃酸、膽鹼、高熱等因素的破壞,確實保護乳酸菌的活性成分通過胃酸與膽鹼的作用區域,成功抵達腸道,發揮整腸保健功效。 Continue reading →

  •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LAB):酸味的保健食品-上 2009/08/28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LAB):酸味的保健食品-上
    台北市立和平高級中學生物科林元露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一般所稱「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LAB)是指能利用碳水化合物進行發酵生產多量乳酸之細菌總稱,包括了: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鏈球菌(Streptococcus)、念球菌(Leuconostoc)等。 早在數千年前,乳酸菌便被各民族廣泛地運用於各種食品或飲品中,如乾酪、乳酪、泡菜、酸乳等。但正式讓乳酸菌大放異彩的人,則非俄國生物學家──梅基尼可夫(Ilya Ilyich Mechnikov, 1845-1916)莫屬。梅基尼可夫到保加利亞旅遊時,發現當地有許多超過百歲的人瑞,於是便開始探討當地人長壽的原因。他從當地人的飲食習慣中,發現他們有每日飲用「酸乳」的習慣,並經研究證實,飲用酸乳有助延年益壽,長保青春,其關鍵便在於酸乳中所含的乳酸菌,有效抑制腸道中有害菌增生,並促使有益菌大量繁殖,使腸道功能維持在健康正常的狀態,讓體內毒素可順利排出體外,避免產生其他致病原因,自然能常保健康與青春。 Continue reading →

  • 蛋白質家族裡的大明星-膠原蛋白 (Collagen) 2009/08/28

    蛋白質家族裡的大明星-膠原蛋白 (Collagen)
    台北縣立海山級中學生物科謝可欣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打開電視,可以看到各式保養產品或保健食品,都標榜著富含膠原蛋白可以延年益壽、養顏美容。這幾年,膠原蛋白簡直成了蛋白質大家族裡人氣最旺的偶像明星,到底什麼是膠原蛋白呢?他在人體內扮演什麼角色呢? 膠原蛋白是一種脊椎動物結締組織中的非水溶性纖維狀含醣蛋白質,是脊椎動物體內含量最豐富的蛋白質,約佔了體內蛋白質總量的25%,也是細胞外間質的重要成分。
    膠原蛋白的結構類似繩索,由無數根膠原纖維束組合而成。膠原蛋白最基本的單位為膠原蛋白分子,是由三條多胜肽鏈所組成的,而此三條多胜肽鏈則以平行與鏈間的氫鍵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穩地的三股螺旋膠原蛋白分子結構。由於每一條多胜肽鏈(稱為α鏈)的組成相似,但不一定完全相同,所組成的膠原蛋白形式也不相同。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動物膠原蛋白至少可分為21種形式,依組織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膠原蛋白,其中以第一型膠原蛋白含量最多,約佔膠原蛋白總量的90%,用途也最為廣泛。

    膠原蛋白在人體主要是當作細胞與細胞間的連接劑,讓細胞能固定在身體組織上,提供細胞保護與支持的功能,使其有彈性與光澤,讓骨骼堅硬具有彈性,提供保護內臟的功能,強固毛髮,幫助傷口癒合與組織復原,修復皮膚疤痕,保持真皮層內的水分,供應表皮層及表皮附屬器官的營養。 因為具有許多優異的特性,膠原蛋白目前被醫學界廣泛運用,並且成效良好。其中最主要應用的領域是生醫材料。膠原蛋白經適當交聯後可作為組織支架,以維持細胞功能,也可應用在人工血管及硬骨的改質上。膠原蛋白也常用於創傷披覆材上,來替代皮膚,協助修復。此外因低免疫特性,膠原蛋白還可作成縫線、止血棉、人工肌腱、骨骼、臟器、神經管等。看來不只是美容聖品,膠原蛋白的應用範圍幾乎可以涵蓋身體八成的組織,其醫療貢獻不可謂不大。

    儘管如此,吾人對膠原蛋白仍未了解透徹,還有待後續研究以了解其鉅微角色,敬請期待潛力無窮的膠原蛋白吧!

    參考資料:
    1.黃彥富、湯正明、徐善慧(2003),「揭開膠原蛋白的神秘面紗」,科學發展,第362期,第45~47頁。
    2.呂博文(2004),「低免疫性的生醫材料膠原蛋白」,科學發展,第380期,第10~11頁。
    3.陳世輝(2004),「膠原蛋白讓你水噹噹」,科學發展,第380期,第13~14頁。